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要传承传统研究的优势,也要养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的自觉,增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要注重史的总结与回顾,也要注重论的提炼和创新。史论结合,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加立体,更加全面。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实践发展中的新需求、新问题、新动向,逐步加强对相关领域和范畴的挖掘和探讨,不断完善、深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2017年,学界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内容涉及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研究、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等多个方面。研究成果既有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基础理论的探讨;既有对*****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和解读,也有对民族政策的研讨和落实;既有针对现存问题的对策研究,也有在社会热点视阈下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研究等。当下,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理论和现实提出的新要求,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行展望,有利于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
一、加强比较研究,体现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问题研究具有世界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间的交往已经走出国门,呈现出世界性的趋势。如何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问题。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证。沿线各个国家的民族在民族心理、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如何通过交往保证各民族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共赢,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发展,如何保证各民族摈弃摩擦,除却隔阂,实现共通共荣,是这个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新的实践催生新的理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和领域理应不断拓展。同时,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个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的解决可能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面临的局势更加复杂。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逆全球化因素,如民粹主义兴起泛滥、民族主义时起时伏,这些都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解决不同国家间的民族问题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知彼,换句话说就是要开展国内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这恰恰是当前理论文章较少涉及的方面,理论成果比较稀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形成比较研究的自觉,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也就是说,既要总结、提炼历史上中华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处理民族问题的好的做法和经验,梳理、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解读和宣传其基于中国实践的中国特色。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这是从知己的意义上来说的。从知彼的层面来说,就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去了解与我国交往国家和地区民族的特点、习惯、信仰以及制度层面的种种内容,既可以作为外来文化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也可以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即为国家间的交往提供知识储备和智力支持。
二、注重史论结合,保证研究领域和内容全覆盖
2017年,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多数集中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领域,其他领域则成果较少甚至稀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研究内容的不均衡容易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短板,因此,未来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尽力消除理论研究不均衡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进带来的阻力。
进一步扩展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在当前我国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展有序,成效显著;在中华民族融合、统一历程中,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有效做法和经验积累,都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生动的内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放宽视野,善于从中华民族发展繁荣实践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资源,把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置于民族发展、民族繁荣、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进行。
优化提升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当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员结构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个群体。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庞杂,研究任务较重,特别是新情况、新问题时有出现,应该多吸收其他学科领域以及社会各界研究学者和精英,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加强专家学者的交流探讨、学术会议的举办,增加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考察,搭建平台,帮助广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拓宽研究思路、更新知识储备,激发和促进其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提升,[2]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持续扩展提供持久动力。
三、关注学科建设,推动研究领域的纵深发展
为增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和国家各项民族政策教育的实效性,推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统化发展,真正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增进五个认同,必须关注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激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研究热情和学术潜力,另一方面也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稳定而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显著而深入的实践教育探索、稳定而高效的研究队伍、丰硕而精细的研究成果、准确而全面的学科定位。
基础理论研究应趋深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原理、方法,又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作为理论基础,以党领导人民开展的广泛的包含民族安全、民族团结、民族认同等内容在内的民族教育为实践基础,进一步廓清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方向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范畴,为广大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涵盖五大基本范畴:民族认知与民族认同(起点范畴)、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基项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中心范畴)、民族文化与文化认同(中介范畴)、国家认同与道路认同(终点范畴)。[3]另外,比较研究领域的开拓也是势在必行。如果说要加快和深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是打好根基、筑牢基础的话,那么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理论研究的开拓,则是为学科发展把握前沿。前者体现的是基础的厚实,后者体现的是研究的前瞻性。
注重发挥不同学科的协同效应。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内容,既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学科的基础研究,又要涉及民族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明确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跨学科特点,既是明确研究定位,也是实现研究内容全面涵盖和研究深度不断挖掘的必须。离开了相关学科关于民族安全教育、民族认同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内容的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会失去鲜活的材料和理论深化拓展的空间,相反,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协同效应的发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就某一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各学科既可以站在本学科的立场阐述和解释,也可以开展学科间的碰撞和交融,彼此互通有无,互相启发灵感,共同深入探究,实现功能加倍,研究效果加倍,充分发挥学科融合的协同效应,这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贴近现实,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的研究终究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难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不例外。要正确梳理和把握我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疑难问题、前沿问题,寻找理论和实践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梳理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踏上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民族工作站在新起点,理应呈现新气象。首先,要做好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工作,让十九大精神深入民族地区,深入群众内心,凝聚成统一的思想,化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而增强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做好民族工作,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从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层面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实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本意所在。其次,要站在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和高度处理好促进民族团结的各项事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希冀,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入难走路段,这对各民族民心凝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要谨防全球化背景下国外势力借民族问题大做文章,扰乱我国正常民族工作进程和秩序。这就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够理性面对各方挑战,作出合理回应,在应对挑战中提升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世界各国民族团结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也理应进入我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域范围,一方面可以借鉴其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主动地位,服务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以民族工作促整体工作,实现一举两得的工作效果。
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关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民族理论研究。有些学者对该理论的形成、主要内涵以及重大意义做了深入阐述,在对主要内涵部分的解读指出新时代****理论在理论、实践、制度、文化方面的四个特色;在谈到重大意义时指出,用中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生命力,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明确了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4]另有研究成果是对*****记关于民族问题重要论述的学习和归纳。二是关于五个认同教育研究。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5]五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研究认为:要增进五个认同,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6]此外,也有学术研讨会在推动民族理论创新上发挥重大作用,以比较视野促进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7]
同时,现有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的民族地区提出了不同的实践探索路径和方法,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民族互嵌式社区研究;[8]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研究;[9]挖掘西藏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10]其次,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的群体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针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青少年、少数民族群众,西藏牧民子女等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加强针对性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育效果,实现民族团结。实践的探索,是为了解决问题,更是对理论的检验和锤炼,相信这些有益的探索,一定会促进和深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促进各项工作更进一步。
当前,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还需要做到:首先,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科学开展民族观教育活动,要将民族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优势,形成合力,保证教育效果持久、有效。其次,要在民族地区和民族问题上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还需要致力于建设一支有志于并有能力做好民族工作的优秀队伍,需要培育和凝聚一大批热心于民族事业、能够担当促进民族团结大任的理论和实践人才,聚焦民族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确保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始终具备问题意识,致力于以理论引领实践活动,以实践促进理论发展。再次,要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还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民族问题无小事,要关注国内外民族问题和民族现象的新情况、新特点,深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基础,拓宽其实践领域,让理论研究贴近实践,服务实践,促进实践。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8月26日。
[2]徐柏才、孙明福、邓纯余:《回顾与展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
[3]徐柏才:《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6期。
[4]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6]杨东东:《增进五个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9期。
[7]孙玉荣:《第四届****理论与政治论坛:比较视野下新时期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治的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8]严侦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路径探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9]刘巧芝,杨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第2期。
[10]胡敏:《西藏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西藏高校立德树人途径创新》,《智库时代》2017年第12期。
(原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17)》,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