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照学习可以发现,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落实*****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创新的重要举措。本文重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一、新时代强烈呼唤工匠精神
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深入把握其基本内涵与当代价值。工匠精神原指人们对产品品质持之以恒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以严谨、负责、专注、细致、敬业等为终生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随着时代发展,工匠精神已经不局限于手工业时代匠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造物”过程,而是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高标准地对待本职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和环节,在本职工作中出精品。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手工业与艺术创作存在着相通之处,如果将这个意思拓展理解,也可以说,艺术家也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指出:工匠精神并不单指手艺人,还包括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总之,工匠精神应当是全社会倡导和培养的一种精神,应当具有全民性和全覆盖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指向范围更广,要求更加迫切,已经成为贯彻发展新理念、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的内在要求,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成为提高职工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各行各业只有培育出一大批工匠甚至“大国工匠”,才能为中国制造强国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工匠精神也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诚信、敬业等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也有助于推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认同和践行。
二、高校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4月26日,*****记在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希望我国广大青年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
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而言,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政府、企业和学校都有责任。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大学生是面向未来、充满希望的青年群体。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未来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者、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者。大学时期是使大学生所受的全部教育得以革命性提升和专业性总结的黄金阶段,是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学科专业素养、能够成熟地从事实践活动的独立个体的关键时期。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品德和能力谱系里,只有加进工匠精神这个指标,才能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钻研精神和创新热情,提升职业理念、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从而为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劳动观和就业观,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技能基础,才能更好地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学生要成长成才,就不能落下工匠精神这一课,就必须从“德”的工匠精神、工匠品质和“才”的工匠技能、工匠素质两个维度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实现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
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大学生中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因此,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2017年初专门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研究所,探讨工匠精神的养成机制和大国工匠培育措施;积极推进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1.坚持价值引领,把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
*****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只有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增强其实效性和说服力。工匠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它不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手工业文化相联系,同时还通过大量优秀的中外“匠人”使其落地生根,并通过匠心独运的手工艺产品得以生动展示。工匠精神丰富的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感召力和生命力,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更好地落细、落小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工匠精神为新时代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素材和思路,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容落地扎根、有血有肉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法,如榜样引领是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榜样具有一种内在的召唤力量,可以吸引大学生模仿和学习其行为和品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的思政课改革探索中总结出的“211模式”,就是由一位劳模和一位教师两人共上一堂课,阐述我国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劳模在其中可歌可泣的默默奉献与创造这样一个主题,实现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目标。“211模式”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实现“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2.提升职业素养,把工匠精神融入高素质人才培养全过程
工匠精神蕴涵着对个体角色“极致追求”的社会责任,其本质已经超越了“工”的范畴,不是某一职业、某一行业需要具备的精神,而是各行各业、每个个人都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如*****记就曾要求“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善于在精细中出彩”。同理,工匠精神也是各类高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要努力学好的必修课。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敬业守信、勇于创新的职业态度,要把工匠精神贯穿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企业、行业、专业的发展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是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必备条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也要和实践教育相融合,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以“学徒”身份跟随老师,以“准员工”的角色进行真实的操作或工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品味工匠精神的内涵,最终使工匠精神内化与心,外化于行,落实在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中。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就借助仿真实训中心,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真实环境,自主对实训中心进行管理经营,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意识,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为学生未来进入酒店行业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3.弘扬特色文化,把工匠精神导入校园文化建设大工程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在大学生中营造劳动至上、工匠光荣的价值取向,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校园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为平台、以大学生主动性参与为主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大学生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平台,以班级活动、党团组织、社团工作等为载体,加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和大学生身边优秀教职工及朋辈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举办劳模事迹报告会、开设劳模大讲堂、聘请劳模工匠担任兼职教授、德育导师等形式,推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结合专业课程学习、班会交流、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通过文章、视频、漫画等多种形式,讲好工匠精神特别是“大国工匠”的故事,提升大学生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度和亲切感。在制度建设层面,高校要认真制定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发展规律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的管理条例和制度,有效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为形成严谨自律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
4.坚持精准创新,使工匠精神成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新内容
*****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样需要教师先受教育、引领先行,用工匠精神来武装和要求自己,让工匠精神成为师德师风的新内容。首先,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引导广大教师发扬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优秀传统,脚踏实地、摒弃浮躁、坚守工匠精神,把教书育人当作最高价值、最高追求的精神,用师德熏陶和人格感召、用追求完美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去培养人、关心人、教育人。其次,要使广大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牢固树立工匠理念,追求匠心独运,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素养,以“德艺双馨”“道术双精”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努力成为新时代、新版本的“教书匠”。例如,大学里经常举行的教学基本功比赛就是高校里的劳动竞赛;获得教学基本功比赛优异成绩的,就是高校教师里的劳模和工匠;广大教师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做一名光荣的新时代的“教书匠”,从而提升自身在育人实践中的话语认同和精神感召。再次,广大教师必须严格遵循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差异、思想动态多元化等情况的基础上,坚持精细化教育,开展差异化分类管理,真正地做到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这样的整体努力,才能使工匠精神的培育像盐一样,溶解到各式菜肴中,被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
总之,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品德和能力谱系中,不能没有工匠精神这个指标。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把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融入高素质人才培养全过程、导入校园文化建设大工程,特别是成为广大教师师德师风的新内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有可能落到实处。我们相信,一个“德”中有工匠精神、工匠品质,“才”中有工匠技能、工匠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一定能够如虎添翼、担当大任;一个自觉尊重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民族,一定是能够实现自己伟大复兴梦想的民族。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