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它直接关涉到我们党所开辟的伟大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关涉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否实现的问题;关涉到青年学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现,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而要想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充分体现这门课的特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满爱意。
一、价值追求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其价值的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如此。
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预期效果呢?与其它课程教学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有教学的“技巧”,更要有教学的情感,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满爱意。习近平同志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育的爱体现在多个方面,而教师的爱,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体现的,没有爱,自然也就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现的尤为充分。
充满爱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二、教学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为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伟大的成果、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人类历史由此产生了截然对立的两大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资本主义思想体系,资本主义“天经地义”的说法受到了挑战。紧接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诞生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统治永世长存的“神话”被打破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了巨大挫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生命力。
在中国,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后,中国大地成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站了起来”,特别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整个世界几乎全部倒向资本主义一边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信邪”,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这样一个被西方世界一直“瞧不起”;一再“遏制”、“阻挠”;一味“西化”、“分化”的社会主义大国“富了起来”、“强了起来”。如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站到了离中国梦实现最近的地方。但是,我们的目的还没有达到。
党的十九大又描绘了新的蓝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这一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将全程参与中国梦实现的全过程。这就需要他们坚定地做到“四个自信”,继往开来地行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要想推动别人前进,自己首先就应当是能够推动和鼓舞别人前进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用爱教学
从某种视域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为了保证人类业已起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走向更加完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伟大事业不断走向更加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走向更加广阔的课程。
爱是最好的老师。由此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只有充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爱意,才能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讲政治责任、急党的事业之所急,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把为党的事业奋斗作为终身追求;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肩负起这门课所应肩负起的使命和责任;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华大地结出最丰硕的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常说理论课教学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 真信”、“真用”。这里有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真爱”的问题。爱是一种思想感情,爱的问题解决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欣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才会想办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疑问,充满爱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会充满真情实感;才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才会受到感染、受到启迪;才会相信老师讲得是对的;才能最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果爱意缺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不会关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就不会关心其教学的实际效果,再好的思想政治理论也只会当成知识来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就会“平淡无味”,就会缺少“理直气壮”,学生也就难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那种磅礴的气势、那种无穷的魅力、那种强大的穿透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担负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就要大打折扣。
(原载《中国大学教学》,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