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间奇迹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辛劳、安居地生活在自己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生活的美好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追求。但是,当历史进入到近代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链条被打断了。当时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腐败的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上千个大大小小不平等的条约,这些条约像锁链一样禁锢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加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中国人民从来就没有在“三座大山”面前屈服过。从“三元里抗英”到“平型关大捷”,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赞歌。
“三座大山”被推翻了,人民翻身得解放。接着,我们又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工业的基础,解决了吃饭问题,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帽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建设美好的新家园,我们稳定地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创造了人间奇迹。
二、办好人民教育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从某种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揭示的就是近代社会以来,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史;揭示的就是没有人民,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得到的一切的历史。因此,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人民;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感谢人民:我们什么时候都要为了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怎样满足人民的“新期待”?从国家层面来说,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办好人们满意的高等教育:从家庭层面来看,就是孩子(学生)能学有所成。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广大人民群众为孩子上大学付出了他们所能付出的一切。可以说每一个孩子(学生)就是每一个家庭能否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所在。哪个孩子(学生)毁掉了,毁掉的就不只是他个人的幸福,而是一个家庭的幸福。
三、对人民有爱意
我们说对人民群众要有爱意,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人民;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感谢人民;我们什么时候都要为了人民;
我们要帮助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最具体的体现就是让学生们懂得他们的学习不只是自己将来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更是他们的父母、也是我们的人民将来生活能否幸福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就要增强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责任,把父母放在心上。这个问题不解决,知识再多、能力再强,对于改变他们家庭的命运毫无帮助,他们的父母、即我们的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愿望就无法实现。教师是人民幸福的第一资源,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尤为突出。从这点来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要为解决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责任服好务,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始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虎不得、含糊不得,其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总体来看,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还是充满了爱意,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表现出了一种对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积极负责的态度,在解决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责任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得到了较好保证。这也充分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满爱意的重要性。
反观我们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什么达不到我们期望的那样?这与我们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人民的爱意有关。因为没有爱。就不会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责任方面表现出的偏差,就不会竭尽全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搞好。
不仅如此,极个别的教师还会和人民“讨价还价”,总觉得人民“亏了”他们什么。他们忘记了自己能有今天这样的工作环境(尽管这种工作环境还有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幸福生活(尽管这种幸福生活也有不断提高的方面)都是人民给予的,对人民只有付出之理,没有索取之由,因而只把理论课教学当成“不得已”的谋生手段。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解决学生进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责任方面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样一个要求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来 源:微信公众号“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