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张智:试析中国人民从精神被动到精神主动的历史嬗变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07浏览次数:3496


摘  要中国人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精神上是主动的,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是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精神上逐渐由主动状态转为不独立、不先进、不自觉的被动状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终结了封建统治的精神压迫和帝国主义的精神侵略,宣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并使其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开创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实现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展望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强大的精神指引,实现中国人民的精神崛起。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精神被动;精神主动;新时代

  


    对精神世界的研求和对精神文明的置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高度重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明确提出:“……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P13)结合文本语境,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这一重要论断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深刻理解这一新论述,全面分析中国人民从精神被动到精神主动的历史嬗变,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近代社会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处于被动状态

  

    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既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也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应该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精神上是处于主动状态的,中国人民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中国在近代被西方世界快速发展的浪潮超越并甩在了后面。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人民更是陷入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自此,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主动开始逐渐转为被动。具体来看,近代社会中国人民精神上的被动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近代社会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不独立,受制于封建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击下,近代中国国势陵夷、民族危机日亟,人民苦难深重,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也遭受了来自封建统治的精神压迫和帝国主义的精神侵略,致使整个国家和人民达到了精神沦丧的地步。一方面,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P550)人民群众的思想一般地隶属于那些掌握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封建主义专制统治以绝对的精神生产优势掌控着人民的精神世界,并着力将人民大众变成槁木之心,其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道德、礼教,等等,都已形成了僵硬的传统,紧紧地压抑和束缚着人们的精神。在既定规范的禁锢之下,人们的精神失去了活力、丧失了主动,民智愚钝、民魂沉默、民声寂寥。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为了适应殖民地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进行大肆的文化输入和精神侵略,他们通过设立教会、学校,办报纸、慈善事业,退还赔偿款等方式,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实业救国”“人道主义”“和平发展之类的论调,迎合落后群众与农民的心理,但有着足够的危险性和毒辣性[3](P23)对此,毛泽东有着清醒认识,他曾批判帝国主义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的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它们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它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民。”[4](P629-630)美帝国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5](P1506)帝国主义的行径表面上是一种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侵略和精神奴役,其目的是以奴化活动和奴化教育来腐蚀我们的民族意识,消灭民族爱国思想,摧残民族气节[3](P22)由此可见,近代中国人民在精神上遭受着来自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奴役,是毫无独立性可言的。


    第二,近代社会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不先进,落后于西方工业社会的文化科技。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脱离人类文明初期的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人在精神上也是长期处于领先的地位。如马克思所说,中国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6](P338)可以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7](P7)但是,随着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西方的价值理念、体制机制、秩序安排等的国际影响日益提升。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8](P632)从元朝开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陷于停滞,到了清朝,虽有康乾盛世,但社会生产力几无根本性的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尽管西方文化和科技在明末就开始在中国流传,但是天朝中心”“夷夏之防”“源流之辩”“体用之分等构成的文化屏障还是阻碍西方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当然也有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一小部分人对于历史传统的痛苦反思和新的精神觉醒,但是他们对于西方文明的体认仅局限于器物、制度层面。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曾举过康熙学西学的例子,认为当时虽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9]从中西比较视野看,近代中国人民处于精神被动的一个重要成因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所致使的。正如冯友兰所说:中国落后,在于她没有科学。这个事实对于中国现实生活状况的影响,不仅在物质方面,而且在精神方面,是很明显的。”[10](P32)


    第三,近代社会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不自觉,自足于农业文明及其伦理文化。中国具有源远流长、从未间断的文明,这是世所罕见的。以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形成和支撑这一文明形态的经济基础是“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8](P672)“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8](P682)而涵育和推延这一文明形态的经济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是以儒学为代表的政治、社会、伦理思想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从原儒历经两汉经血、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据学各阶段,儒学不断丰满化、精致化、深邃化,形成一套与闭关自守、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的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体系。大约从13世纪开始,当世界上一些民族和国家开始觉醒并积极寻求经济发展和文化转型时,中国人还以一种狭隘的、封闭的、保守的精神状态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在中国人的眼里,中国的文明不是一种文明,而是唯一的文明,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心力所能及的唯一的文明和生活方式[11](P30)林语堂这一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人民精神上不自觉的最好注解。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觉醒,首先是精神上的觉醒,是否在精神上自觉,直接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精神自觉或者是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2]但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由于中国人民长期浸染和驯化于农业文明及其伦理文化,勤恳躬耕、安贫乐道,持盈保泰、自给自足,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严重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自知之明,更缺乏对于自身精神世界的自主能力、反思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3](P2)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所引发的深刻改变自然是包含着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的一场大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仅彻底改变和终结了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的被动状态,而且也全面开启和引领了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的主动状态。


    1.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起始于中国共产党终结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和帝国主义的精神侵略。19世纪中叶,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光辉古代文明的中国人民受到了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联合压迫,陷入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的。那时,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仿佛只是一片濒临毁灭的悲惨黯淡的前景。”[14](P2)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是中国的民族文化灾难和人民精神痛苦的根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许多仁人志士献身于救国救民事业,但是都未曾从根本上撼动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残暴的帝国主义侵略。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它取得的成功,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中国人民思想解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辛亥革命毕竟是一场未尽彻底的变革,其后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15](P99)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16](P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亿万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并成为了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也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和帝国主义的精神侵略,民主精神的苏醒、平等意识的生长,令中国人民的脑袋和膝盖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为发展、为自由而准备着,中国人民在精神开始独立、自觉和主动起来了。


    2.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学会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辛亥革命启开了封建主义之蒙,带来了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使思想解放的大潮奔流向东。但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于悲惨境地、精神上无所附着。历史恰如毛泽东所洞察的那样,在很长的时期内,即从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5](P151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工人阶级自此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这时的中国是一个思想空前解放的时期,中国人对各种主义进行比较实验和理性思考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17](P290-291)这样响亮的口号和明确的纲领是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问题,并且深入工人中去做群众工作,积极向人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用共产主义树立国家信仰、用社会主义凝聚价值共识、用历史唯物主义唤醒人民观念、用辩证唯物主义弘扬科学精神。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3](P8)自此,中国人民在精神上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指针。这正如1949年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提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5](P1516)回首近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全面改善和提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党和人民的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3.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根源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P42)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是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中国共产党创立伊始,就明确宣告自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既确立了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又在全国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4](P35)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心骨,也是一个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引路人,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的,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全力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建立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4](P663)近百年来,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臣民走向人民、从一盘散沙走向万众一心……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将一百多年的苦难历史和落后制度,几代人的精神迷茫和思想彷徨,彻底推到了历史的黑暗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人民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舞台。没有我们的党,中国人民要胜利是不可能的。”[17](P287)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开创和取得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在文化上重塑民魂,在精神上重振民智,才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人民精神颓废的命运,在根本上奠定了中国人民精神嬗变的基石。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来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未来新时代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引领中国人民精神成长和崛起的根本保证。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本路向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努力,久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也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并走向精神自觉、精神自信、精神自强的历史蜕变。在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新时代,中国人民既要有物质的富饶,也要有精神的屹立。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精神文明、精神力量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和迫切。中国共产党能否给予中国人民更丰富的精神食粮、更科学的精神指引、更健全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触及人民灵魂、革新人民思想、提振人民气质,是一项极具挑战和风险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好这一工程,需要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国人民举好精神旗帜、立好精神支柱、建好精神家园。


    1.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构筑中国精神。习近平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18](P9)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9]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合力构筑的中国精神的指引和滋养。民族精神是一个维系民族存亡兴衰的根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延续发展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精神素养得以提高、个人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标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得到涵育护持的强大力量。透过爱国主义,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近百年来带领中华民族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新时代赓续和滋养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首要的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好、弘扬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爱国主义最终汇流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民族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精神崛起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20](P13)所以,构筑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我们还需要积极发掘和弘扬时代精神。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靠着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依旧是中国人民最直接、最现实、最管用的精神源泉,也是中国人民涵育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的重要精神资源。


    2.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彰显中国价值。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精神标识,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21](P171)每个时代的人民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都是每个时代人民的精神向导。新时代的中国,辉煌成就与成堆问题共存、主流文化与多元思潮互竞、社会进步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和谐与精神失衡同在,凝聚人心、培植合力的阻力和压力并不比以前小。依靠中国价值凝心聚气、强基固本,催生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的崭新觉醒和全面崛起,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21](P16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指引亿万中国人民精神建设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坐标,坚持落细落小落实的原则,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地在人民心里搞建设、在人民生活中抓成效,不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践行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人生赋值、为中国社会定规、为中华民族塑魂。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要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积极传播和彰显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底气、骨气和大气。


    3.更好地团结和引领13亿多中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凝聚中国力量。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百年历史,之所以能够攻坚克难、砥砺前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凝聚了中国力量。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22](P267)一盘散沙中国力量,这是近百年中国共产党彻底扭转中国人民精神颓势,全面革新中国人民精神力量的显著成绩。党的十九大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为中国这艘承载着13亿多人的巨轮前行立起了新的航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吹响了新的集结号。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P15)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能依靠13亿多中国人民葆有的中国力量。人民最伟大,精神最可贵。新时代的中国力量,就是用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凝聚新时代的中国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加强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教育,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准确把握国家富强与个人发展的需求交汇点、利益结合点、精神契合点、情感共鸣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使13 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新时代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磅礴前行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邓小平文选,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毛泽东选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选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2.

[10]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1[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 林语堂.中国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2]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

[1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4]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5] 孙中山全集,第9[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7] 毛泽东文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8]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9]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2.

[20]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2] 邓小平文选,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