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人类对人与人之间应然关系的自觉认知。政德是从政者基于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所确立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之本。从其构成要素来讲,政德包括从政者的政治道德、公共道德和思想品德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论述,深刻阐释了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核心要义,对领导干部立政德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领导干部加强自身政德修为指明了方向。
明大德。具体地说,大德就是政治品质,指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与政治忠诚。政治品质在政德规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作用。领导干部“明大德”,就是要严把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坚持修养党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化对党组织的政治忠诚。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坚定的立场和信念取得了胜利,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今天,在领导中国人民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路上,依然需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专一专心。在革命时期,很容易辨别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知道要坚持什么。在和平时期,由于敌我界限并不分明,双方之间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因此,要分清是非,辨明方向,坚定立场,就变得更为艰难,也因此显得更为重要。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领导干部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和动摇,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员干部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自觉坚定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与核心。
守公德。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作为政德的“公德”是指领导干部在公共生活中的德行,更具体地说,是管理公共事务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在公共事务活动中,领导干部的政德要求就是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道德与法律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通过强制的手段来约束,而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约束。这种约束机制虽然不是强制的,却是根本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政者要懂得理解民众的需求,获得民众情感的认同,而不是靠权力和武力强行让人们服从。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关键是要得到人民内心的认同,而要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同,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新时代的领导应当是以守公德而确立自己威望的权威型领导,而不应是以强大的国家机器为后盾的权力型领导。在人们的自主性和个性不断增强的时代,建立在公信力基础上的领导力才是真正持久、有力量的领导力。对于执政党和领导干部而言,在公共生活中坚守道德,做道德的表率既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也是新时代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的必然要求。
严私德。“私德”是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作为政德的“私德”是相对于公共生活中的公德而言的,是指领导干部个人的操守和行为。如果说社会对普通人私德的约束越来越宽松,更多地依靠个人的内在信念和良知来维系的话,那么,对于党员干部来讲,互联网时代对于个人私德的要求和约束却是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具有强制性了。中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坚信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只有内圣才可能外王。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也认为治理国家的哲学王应当具备高尚的德行。在道德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西方国家在领导人竞选时,个人的道德言行也是党派之间互相攻击的重要方面。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领导者个人的价值追求、品德情趣必然会对公共事务产生影响,因而也很难说是私人之事。互联网时代,私德的范围越来越缩小,个人言行的公开性越来越强,透明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廉洁修身,重视个人私德修养,慎独、慎私、慎微、慎初。
(原载《红旗文稿》,作者系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