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训

你不能不知道:优秀的学术成果都是这么写出来的!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26浏览次数:2571


    学术期刊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既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追求目标密切相关,也与学术评价及期刊用稿导向密切关联。那么,在各大期刊编辑、各位知名学者眼中,学术成果应该怎么写?学术成果撰写的不良倾向有哪些?学术成果应该体现怎样的价值取向呢?


术语越多、新观点越多,学术水平就越高?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李金华认为,当前,经济学学术界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在对经济学论文和著作的遴选、评奖中,不少人将数学模型的复杂程度、计算技术的难易度作为评判学术成果水平高低的标准;有的认为纯学术研究可以没有应用价值,可以不经过实证检验,可以与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无关,有的认为一篇论文或一部著作中,模型越复杂、公式越多、数据使用越多、技术难度越大,学术水平就越高,有的认为经济学术语越多、新观点越多,新见解越多,学术水平就越高;许多经济学论文,不论是否适用模型,作者都尽量使用模型,不论是否适合运用计量分析,作者都努力进行计量分析,能明晰说明的故意说得深奥,能简单计量的却用模型弄得复杂。反思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对经济学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形成了误区,有必要正本清源。


    李金华强调,社会科学以人类的精神世界、精神文化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原理,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认识和实践。由于研究对象具有人文特质和社会属性,所以社会科学既是事实科学又是价值科学,其成果既存在主观性、规范性,又具有价值性、应用性。社会科学的成果当然也具备与自然科学相同的特质,即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学术成果质与量,哪个更重要?


    《新华文摘》总编辑、编审喻阳认为,那种视量化评估为学术评价之毒药的观点,我们认为不免失之偏激,不能一味否定量化评价的作用。应该看到,在多数情况下,量化统计的结果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学术成果数量多少与水平高低并非线性正相关,适当参考、重视量化评价方法和结果,不应改变质在量先的取向,更不应奉之为标准。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颖提出的
量化疑问值得深思,他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采用精确的量化方法评判研究成果的水平,有一定科学性和可行性。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则需要探讨商榷。所谓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也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有时很难说清楚是哪些具体观点、哪篇文章影响了自己。一个人文社科学者毕其一生也许只是论证或创立了一个学说,但这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贡献可能是巨大的。


    发表了大量哲理散文,但周国平也曾面对论文发表的种种问题,他说,做学问就是做人,把眼光放远一点,你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以真性情做真学问,让自己真正得到提高,也就感到快乐。大量发表的文章不能算作学术成果,周国平依旧欣然为之。对于自己的学术和写作,他用两个坐标来衡量:一是在自己人生中的价值,二是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现实中的价值,其余概不重要我写我喜欢写的东西,这本身是莫大享受,我不会因为利益考虑而放弃这个享受。他说。


一女多嫁,性价比最高?


    由于基金论文比是期刊评价时常用的定量指标,基金标注的论文易被审稿人和期刊编辑看重,个别刊物甚至要求作者必须标注基金。因此,有的学者在论文投稿时倾向于标注基金,更有甚者,其实该论文并没有获得标注基金的资助,论文作者仅仅是为了增加发表的几率而添加基金资助信息。有的论文标注基金,也仅仅是由于用所标注的基金向期刊交了发表所需的版面费。


    其实,如果一篇论文标注的基金课题数量多于1个,那么可以认为该论文存在一女多嫁现象,也就是说学术论文与基金资助存在一对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姜庆国、苏金燕研究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中,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分为23个学科(类),即22个学科,1个综合类。从学科(类)角度看,环境科学领域里的一女多嫁问题最为严重。心理学、统计学和管理学这三个学科一女多嫁的比重占58%左右。艺术学、体育学、新闻与传播学的一女多嫁现象是23个学科中最少的。


    他们建议,为选拔高水平论文,期刊编辑部在选取论文时,应减少甚至杜绝受是否基金资助论文什么级别基金资助的论文的影响。作为学者个人,在发表论文时,应正确、合理地标注基金资助情况。


寄希望于托关系”“打招呼

并非根本解决之道!


    对于论文发表打人情牌这一问题,其实学界、出版界也早有警惕。早在2012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就认为,国内外学术出版界所推崇的匿名评审制度是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的重要制度保障。而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李锋也认为匿名评审制度好处多多,他表示该社已经建成由不同学科领域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帮助出版社对学术著作的学术内容把关。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叶继元认为,当前,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成果评价信息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广、传播快的特点,将学术评价信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评价结果的意见,让暗箱操作、托关系”“打招呼等扰乱学术成果评价秩序的行为无所遁形。


没有一炮打响的学术成果不是好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单继刚表示,有的成果刚出来时默默无闻甚至受到非议、攻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发现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有的成果,刚出来时轰轰烈烈,甚至人手一册,但时间久了,便无人问津。单继刚认为,学术评价标准都是时代标准。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于学术评价标准,需要持辩证态度,处理好学术成果的可评价性与不可评价性间的矛盾,为学术发展留下一定空间。



    来  源: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工人日报、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