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家治理现代化比较研究——体系、能力与政策”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26浏览次数:475


    201869日,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比较政治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比较研究——体系、能力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比较研究为主题,汇集来自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的政治学研究专家和青年学者,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比较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会议发言精到、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郁,为参会学者带来了一场有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盛宴。


    会议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波教授和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教授分别代表同济大学和上海市政治学会致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周光辉教授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桑玉成教授,分别作了空间政治学视域下的国家治理政治学如何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主旨发言,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周敏凯教授作了精彩点评。


国家治理结构与制度体系


    首场研讨围绕“国家治理结构与制度体系这一话题展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程竹汝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国家制度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且是法治化的本身,政治发展道路的推进过程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过程,并对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行了国家治理的内涵辨析。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框架进行了概念解读,认为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内涵应是集基于发展目标的“发展领导型体制与基于关系运作模式的使命责任体制于一体的复合型体制,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国家治理的制度框架建构逻辑和实践价值排序。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何俊志教授认为,当前需要重新反思中国人大制度的制度化理论研究模式,传统的政治嵌入、政治竞争和社会嵌入理论已不足以解释和表达地方人大制度的发展实际,当前我国地方人大制度的现代化正在经历自上而下推动的地方人大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并由此带动地方人大的专业化。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徐红教授认为,明确央地分税制财政关系,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明晰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的基本定位,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郑维伟研究员以“制度定型、小组政治与国家治理:理解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线为题强调,党代会和中央全会是制度供给的主体和正当性源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制度供给的中介,在党的主导下推动政府、市场与社会体制性分权以及宪法法律体系与党内法规体系对社会的整合。


治理现代化与国家能力


    第二场研讨聚焦“治理现代化与国家能力主题,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邵春霞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彭勃教授认为,当前中国城市治理机制的变迁表现为从“增长竞标赛治理竞赛的转变,并进一步阐述了治理机制的转变原因、主要变化和政府行为逻辑及其问题,最后提出在城市治理竞赛中追求卓越的对策建议。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系殷冬水教授阐释了现代国家的深刻内涵,给出现代国家有别于传统国家的重要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拓展了现代国家治理和建设的重要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礼鑫副教授解读了国家政策管理能力的内涵与要素,把我国国家治理的政策管理能力概括为民主集中制,并在民主集中制的制度特点上把我国的政策管理能力概括为政策议题并行处理能力、政策方案优化能力、决策合法化能力、政策有效执行能力、政策变迁与适应能力。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汪仕凯教授认为,政治体制的能力中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干群矛盾,也就是要塑造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民主集中制的体制能力来成功解决这些矛盾的,治国理政面临的最大威胁,实际就是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落地绩效问题,因此当前的紧迫任务就是要根据治国理政任务的需要来重新塑造强大的政治体制。


国家治理现代化比较研究


    在第三场研讨中,与会学者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比较研究主题,分别从儒家治道传统、国家治理话语、俄罗斯政党政治、德国城区治理、中欧现代化比较研究、福利社区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孙磊教授从儒家治道传统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的现代国家治理亟需实现儒家治道传统的现代转化,在具体剖析儒家治道传统内涵的基础上,她从以天道化人道、以民本化民主、以礼乐化刑政、以君子化公民等方面,深入阐释了儒家治道传统的现代转化路径。华东政法大学陈毅教授认为,国家治理话语建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基于对话语权构建中存在误区的澄清,在历史和比较的视阈中展示中国特色话语权建构的内在逻辑,并围绕着谁在说、说什么和怎么说三个维度来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权。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那传林副教授对当代俄罗斯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政权党现象进行深入探析,并对俄罗斯的政权党问题和前景进行了深刻解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叶成城博士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阐释了时空语境下中国和欧洲现代化比较的含义。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葛天任博士分别从战后日本、独立后新加坡等地区的福利社区政策实践,揭示了比较视角下福利社区化与社区发展政策的演进路径。


国家治理与基层社会


    第四场研讨主要围绕基层社会自治与治理的角度展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罗峰教授开篇就提到了社区志愿者组织与社区公共治理的关系并基于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发展逻辑,深刻揭示了社区中国家角色的介入与限度。复旦大学熊易寒副教授阐释了感恩教育的话语建构问题,通过个案研究与分析,剖析了感恩教育话语、群体身份建构与社会再生产等几个重要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慧荣副教授通过引入贤能政治的视角,详细阐释了中国农村干部择选过程中的“选聘分离现象,从基层干部的角度出发,通过选聘分离和制度叠加,把民主贤能政治结合起来。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志军副教授通过对贵州省凤冈县四直为民案例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协商民主如何在基层治理中得以实践,并分别从民生直办、干群直通,县乡直达、民生直办、干群直通和党群直议、干群直通等三种上行、下行和平行途径构建了体现协商型的新型地方治理模式。


治理模式与政策工具


    最后一场研讨以“治理模式与政策工具为中心议题展开。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吴新叶教授在制度与生活分析框架下,分析了精准扶贫中的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并分别从科层运转逻辑的因应、对制度的因应、制度与生活的互动因应,揭示了群众看干部干的彼此因应。任勇教授揭示了中国意义上的“治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软治理的相关问题,认为如何把支撑机制、体制、技术策略的技术价值纳入到治理中来是一个值得开拓的领域问题。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唐皇凤教授基于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考察,深入细致地梳理了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设问题,并将其与区域治理体系现代化紧密结合。宁波大学赵永红副教授分析了国家治理中的信访治理问题,细致梳理了信访治理在我国的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了信访治理的困境与完善出路。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邵春霞教授以运动式治理为发言主线,阐释了运动式治理的本质属性、揭示了运动式治理在中国的独特性,并深入分析了运动式治理作为一种治理工具为何在中国具有如此高的粘性。


    在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邵春霞教授作总结发言后,为期一天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比较研究——体系、能力与政策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本次学术研讨会在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会学者也在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中,感悟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领域未来学术探索的重要意义,以及进一步实现体制和制度创新的广阔空间。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