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训

毛泽东讲党课对思政课教师的启示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27浏览次数:417

    无论讲什么课,不仅内容要丰富吸引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讲授方法。从思政课的角度来看,针对起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无论是陈宝生部长的讲话,还是广大的思政工作者,都对这一通病”、“慢性病”有不少分析,在实践上也都通过改革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偶尔在《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向毛泽东学讲党课”,深深地被毛泽东同志的“讲课艺术”所折服,由此也能想明白了,当年在延安和党内,有那么多的“理论家”,毛泽东的讲课会有如此众多的听众,除了他本身具有的接地气的理论内涵,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语言应用的艺术和水平,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当然对其他教师也具有借鉴意义)提高思政课授课水平和效果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一、不能照书本去讲,那样讲,听的人要打瞌睡

    毛泽东曾深有体会地回忆他在抗大”讲党课时的情形:“不能照书本去讲,那样讲,听的人要打瞌睡。自己做准备,结合实际讲,总结革命经验,听的人就有劲头了。”脱离实际的讲课不仅使学生缺乏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毛泽东在抗大”讲课和作报告时,通常只带一个简明扼要的提纲,把提纲上的问题讲完后,还允许学员写条子提问题,并随即予以解答,因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过去在抗大讲课的时候,就是把讲稿发给学员,我只讲30分钟,让学员自己去研究,然后提出问题,教员解答。”

    毛泽东在讲党课时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认为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实验的方式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毛泽东的指导和影响下,“抗大”讲课不是注入式、讲演式,也不是简单的问答式,其基本方式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从近到远,从局部到整体,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启发诱导学员从问题的各个侧面了解问题的全面,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从事物的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

    毛泽东在讲党课时善于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有的放矢、因人施言、对症下药,激起了教育对象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他强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毛泽东指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方法是不行的。”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强调和要求红军宣传员找群众谈话时,首先要放下官架子,要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话。碰到雇农要讲雇农话、碰到中农要讲中农话、碰到商人要讲商人话、碰到工人要讲工人话,不能讲一大篇。

    针对中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实际,在湖南农民运动时期,毛泽东要求夜校讲课一定要通俗易懂”“如讲打倒帝国主义就说‘打倒洋财东’,这样农民一听就懂”。

    在给工人夜校上课时,一次毛泽东先在黑板上写下工人”两个大字,然后对工人们说:好些工友埋怨自己命苦,说工人没出息,其实,说起来工人的力量最大。他然后提高声音说,大家不是说天最大吗?什么是“天”?他指着黑板上写好的“工人”两个大字说:“大家看,‘工’‘人’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天’。”他边说边在黑板上把“工”和“人”两个字上下连起写出一个“天”字,又指着“天”字启发工人们说,大家都说工人没出息的,我看工人是大有出息,关键是要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力量大如天。譬如一颗小石子,用脚一踢就踢走了,要是把许多小石子粘成一块大石头,那就搬也搬不动了。这些针对工农特点的极其鲜明而朴实的语言,很容易为工人、农民所接受。

三、十分注意语言艺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毛泽东讲党课时不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且富于变化,而且十分注意语言艺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深受学员们的欢迎。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曾说过:在语言运用上,毛泽东既是高超的理论家,更是卓越的实践者。

    19422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讲话,在谈到党内存在的“学风”“党风”“文风”有些不正时,说:“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现在已不是占统治地位的作风了,这不过是一股逆风,一股歪风,是从防空洞里跑出来的。但是我们党内还有这样的一种风,是不好的。我们要把产生这种歪风的洞塞死。我们全党都要来做这个塞洞工作,我们党校也要做这个工作”,从而形象地说明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必要性。

    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帮助揭示其错误的性质及原因,毛泽东在讲党课时形象地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这形象地说明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关系,使人们认识到教条主义的危害。

毛泽东讲党课的艺术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1. 不照本宣科。现在个别教师依然是照本宣科,讲授内容完全参照教材章节体例,学生一看就不爱听;甚至有些教师不能够脱稿讲授,包括完全照PPT内容,无法体现是讲出来的,二是念出来的和背出来的。我自己就听到过这样的课程,教师在上面念,学生在下面念,出现了学生比教师先念出来内容,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儿,听者当然不买账。

    2. 自己准备内容。讲课是综合活动,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有些青年教师刚入行没有教学经验,喜欢模仿;有些教师图省事,经常把别人的讲稿、教案或者课件直接拿过来用,这样的效果一般好不了。我个人的经验就是直接用别人的东西,思路上都不能很好的连贯起来,必须自己准备。

    3. 注重互动性。现在讲授思政课,最难得还是在于与听者互动,当然不是那种“一唱一和”的假互动,关键在于能够答疑解惑,这对于讲授者来讲是全面的考验。互动的难度就在一是要有准备,二是要应对许多的不确定性。在互动中学生提到的问题能否回答、回答如何都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4. 采用启发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讲者自行其是,听者是被动学习,很难有获得感和感受到亲和力。启发式教学的最大难点在于“设问”和“引导”,使学生跟得上教师讲授的思维和教学设计。

    5. 要对症下药。这里面的“症”,既是指听者的具体对象特征,也是只讲授需要解决和完成的主要任务,切忌一套讲稿吃遍天,教学只讲通用性而没有针对性。能不能根据教育对象进行教学设计,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6. 注重语言艺术。讲思政课实际上是在讲道理、讲故事,生动的语言至关重要。有些老师教学的语言主要是文件的语言,比较僵硬,缺乏生活的气息,没有亲和力。思政课教师还真的需要在教学语言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等方面进行学习。

    来  源:微信公众号“老夏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