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华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场域之中,从而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域的深化,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和价值系统也出现一定的结构调整和内部优化。为有效应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问题域和价值域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应当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型、话语体系创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为抓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域转换,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场域;问题域;价值域;实践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10的重大判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这一重大判断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场域之中。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场域转变、问题域深化与价值域指向明确化等多重转换,这就要求我们要正视这些变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的同频共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型、话语体系创新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等实践域转换为重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转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重转换是场域的转变。所谓“场域”,就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2]122。从规范意义上讲,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和领域,它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空间,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而言,它虽是一种背景性的呈现,但由于其本身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也必然会影响事情的发生及其进展。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了新的场域之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新时代”是怎样的场域,这种新的场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有着深刻的理论与事实依据,其最主要的依据在于从“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所衍生出的“历史性影响”,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是“新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重要的依据。有学者指出,“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对以往社会主要矛盾的否定性超越,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而是阶段性的变化,是部分质变,是之前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的‘升级版’。”[3]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因而我们仍然要用毛泽东所总结的“团结——批评——团结”这一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基本的方式去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但由于当今社会主要矛盾是之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升级版”,矛盾双方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拓展,因而这种矛盾会显得更加复杂,这就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继承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坚持。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擘画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明确了从党的十九大到****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以15年为单位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进行了分解,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种分解式目标建构进一步明确了党和国家在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可以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号召,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吹响的时代号角。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概言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时代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时空场域的变化,场域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虽然是一种背景性的呈现,却具有深远意义。正是基于时空场域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应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探寻新对策,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的同频共振。
二、基本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域深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用来表达、说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概念,是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滋生问题,问题是矛盾的表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变化也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域的深化。从本质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科学论断的确立动因在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也会有所变化,而基本矛盾的变化也以问题域转换的方式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来。
作为存在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矛盾事实上是综合性的概念,也即事物的矛盾是一个矛盾丛,内含着多种多样的矛盾,而其中存在于事物内部对其他矛盾起支配和制约作用的即为基本矛盾。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既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既有基本矛盾,也有具体矛盾,而其中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154之所以将这一矛盾认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组矛盾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点:社会和受教育者,这两个基本点准确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与此同时,这个矛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依据,也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有力杠杆。从规范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因此,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和社会成员同所提要求之间的差距也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这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运动也就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作为一项社会历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会不断改变自身的存在样态和发展方式。虽然“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地位不会改变,但这一基本矛盾本身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也会出现相应的转变。一方面,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而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四有新人”的思想品德要求已逐步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更高的要求所取代,而所谓的“时代新人”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比“四有新人”更具有时代特征,“时代新人”更多地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等作为衡量标准。另一方面,就人们思想品德水平这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言,虽然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已经大大提升,但仍然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因为即使通过教育,人们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人的思想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变化,从而出现新的不平衡。
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使“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呈现出新的非平衡性,也正是基于矛盾两方面不平衡性的加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出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矛盾,如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矛盾、主导性教育与自主性接受的矛盾以及教育正面影响与环境不良影响的矛盾也会随着新时代的场域转换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并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域转换。
三、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域指向明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域指向更加明确是在新时代时空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域的变化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向。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和效用”[5]157。价值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它会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亦是如此,它也会伴随时代的变迁而转换。鉴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而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价值蕴意中,我们更加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质言之,立德树人成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价值指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价值预设,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从而成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和目标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客观现象,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中指向主体的关系性范畴。从类型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多种具体样态,主要包括思想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个体价值等多种样态,它是一个开放的价值系统和价值体系,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价值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因为一定时代的价值体系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譬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和思想价值被置于较高的地位,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政治价值在思想政治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没有变,但其个体价值、经济价值等逐渐彰显,形成了相对理想和动态平衡的价值结构。
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身之本,并将其界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价值旨归和目标导向,“既是由中国独特的国情、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所决定的,也是对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应用,还是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更是进一步顺应世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7]。概言之,将立德树人界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价值指向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的结构调整与内部优化,因为新时代需要的是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这类“时代新人”不仅需要具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时代性道德知识,同时更需要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超越性道德信仰。因此,在新时代的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立德树人作为价值统领和目标指向,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逐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的结构优化与动态平衡。
值得强调的是,立德树人中所立之“德”是一种“大德”和“公德”,并非我们日常所认为的“小德”和“私德”,它首先是一种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政治之德,而后才是一种包含“四德”在内的时代性道德知识。因此,在新时代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指向,并不意味着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的主导地位,因为立德树人本身包含着一定的政治价值和思想价值,它代表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域指向的明确化,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结构优化和最佳组合,能够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与效用。
四、因时而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域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问题域和价值域转换更多属于对新时代如何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阐释,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当中,我们要面临的是如何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述3种转换的问题。由此,便进入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重转换——实践域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域转换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当如何应对新时代的种种变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首先,要着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型。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的总和,而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框架,既包括思维结构、思维定势等静态内容,也包括思维程式、思维方法等动态内容。思维方式也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性。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也经历了不断嬗变与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还是一种较为简单性和离散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很难适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一方面,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预示着新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会加剧整个社会的复杂化,而这种复杂性映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则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复杂化、过程复杂化、表象复杂化和认知复杂化[8],这就需要我们以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视野来看待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规范的系统,其要素、结构和功能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并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但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多是从独立甚或是孤立的离散性思维去进行学术研究或组织管理的,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离散性思维向系统性思维的跨越和转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优化。
其次,要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指“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符号系统,表征性的符号系统以文字、信息、语言、文本等形式将一定的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等传递给教育对象”[9]282。新时代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舞台和急剧变动的时代进程,我们需要积极建构一套能够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并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以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叙事框架和话语表达。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而言,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话语困境,主要表现为话语主导权缺失、话语理念和内容滞后、话语主体的缺位以及话语方式的错位等。[10]4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需要更接地气更具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去整合人们的思想观念,需要更具精细性、经验性和时代性的叙事框架把握时代脉搏和贴近人民群众。鉴于此,新时代必须要以更具国际化、大众化、生活化和多元化的话语表达来构建深具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最后,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有学者认为,“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与效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水平和社会认同度。”[11]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经过长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获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决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该在坚持中发展、在改进中加强,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的大势,严格按照习近平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要求,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一方面,要发挥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间的协同主要是指要处理好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整合优化其内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注重互动式教学。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教育主体主导性与发挥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张力,通过诸如“翻转课堂”和“互动课堂”等教育模式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增强课程改革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致思方向,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立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并建构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当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域转换是一种整体性的优化,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思维方式转型、话语体系创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之外还包含着诸多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在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探索,最终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韩庆祥,陈曙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8,(1).
[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7] 王学俭,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8] 李东坡.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及其创新发展[J].教学与研究,2018,(2).
[9]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10] 吴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1] 杜玉明,李松林.强化教学环节的研究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8,(9).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丁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