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宋学勤 罗丁紫:论“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21-06-03浏览次数:754


论“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宋学勤   罗丁紫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四史”承载着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反映党的政治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政治选择历程,是人才培养中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亟待全面融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四史”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以“四史”教育为纵轴,需要深挖“四史”中鲜活的历史资源和理论逻辑资源,做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纵向统筹工作。以“四史”教育为横轴,需要发挥其联结纽带作用,做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横向整合工作。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根本任务的关键核心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青少年和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在他们人生重要的“拔节孕穗期”,能否得到精心引导与栽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关系到能否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引导与栽培青少年和大学生的过程中,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中具有独特功能。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对“四史”重要性认识有待加深、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升、与其他课程协同效应有待加强等问题。为此,需与其他课程协同发力、共同作用,“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方可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任务。

      当前,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学界主要围绕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展开,也有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纵观“四史”教育资源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开发利用问题,尤其是如何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学界关注不够。把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创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应是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四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的基础


 “四史”是中国人民历史记忆的根本,也是开创未来事业的精神源泉。加强“四史”教育既是时代需求,更是引导和培养青少年与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


(一)“四史”是厚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品质的质料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的内容都需要提供历史的佐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应“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上述诸项内容中,均含有极为深刻的理论渊源。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是“概念逻辑演绎的理论,也是基于广大人民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理论”[4]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品格并非诞生、存在于思想的真空,而是来源于历史和现实,是在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四史”作为社会主义和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历史记忆源泉,其从实践中迸发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的品质与高度。正如习近平所说:“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5]难以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难以做到入脑入心。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应通过深入开发“四史”本身蕴含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特质,挖掘且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品质,并将其理论性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始终。

  具体而言,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启蒙与讲解中,虽然不同学制阶段基于人才培养规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存在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体系得以存在的基础而言,则是同一的。“四史”是厚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的质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从历史中走来。为此,从提升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角度而言,需要走进“四史”,“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6],深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产生的历史底蕴,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深刻性与系统性。脱离历史因素的分析而去空谈理论,只会让理论变得抽象难懂,拉低学生在各个学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不利于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二)“四史”的深厚底蕴演绎自身的丰富性和逻辑性


      “四史”底蕴的丰富性是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理解深刻性的基础。“四史”包含丰富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它们交织互动,共同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要理论形成的世情、国情与党情背景。以丰富的“四史”底蕴为基础,通过历史本身演绎出理论是如何产生、演变和发挥历史影响的,并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使理论走出抽象,变得生动、具体、有趣,可帮助学生摆脱理论学习形式化藩篱,发挥各学段学生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为逐步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打下坚实基础。

  历史底蕴的融贯性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系统性的关键。“四史”本身虽由4个独立学科构成,但四者之间并非割裂关系,而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四者密切配合协同发力,通过“四史”所内含的整体历史底蕴,实现“1+1>2”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四史”之间以及“四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理论间的相互关系及宏观发展状况。尤其是将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四史”脉络相结合,将理论发展轨迹置于历史坐标,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设置的整体功能,防止理论学习的碎片化倾向。当前,现实环境复杂,学生易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迷失自我。与此同时,社会上对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良解读与错误认知传播也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四史”教育,已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四史”所内含的历史底蕴为依托,不断强化理论学习的深刻性与系统性,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这也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二、“四史”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意义


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塑造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历史观的培养与锤炼。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维方式方法学习“四史”,建设未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而科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需要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磨炼。


     一)“四史”教育拓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视野


      习近平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不断建构现实,影响未来。“四史”蕴含着深刻的建构力量,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融入“四史”教育,学生看待事物的眼光便不会拘泥于一时一地,会将时间线拉长,放置到整个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乃至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中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大格局、大胸怀,从而拓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视野。这种历史视野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感线与智慧线贯穿始终的重要保证。

  历史视野支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稳定情感线。钱穆先生说:“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7]3“四史”所构筑的历史视野,可使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的整体脉络,看到党和国家的辉煌成就,看到人民福祉的前进方向,增强对党的建设事业的高度认同,激发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这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需要不断强化的情感线。

  习近平说:“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8]这“三个来之不易”贯穿“四史”始终,学生可从中体悟来路之艰难,明了今日中国之珍贵。“四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改革精神,缔造的革命文化、建设文化、改革文化,不同历史时期融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精神深处的红色基因、创新基因,共同筑起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爱国信仰教育的资源库,需要通过“四史”教育播撒在学生心中。而“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9]有了这份深层情感积淀,思想政治理论课便产生情感温度,能够以情育人,发挥信仰的力量,而不只是冷冰冰地“灌输”,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可持续性方可得以维系。

      历史视野构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稳定智慧线。习近平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10]“四史”教育所拓宽的历史视野有助于学生获得以唯物史观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智慧,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取得领导地位、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清醒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前进与曲折、成功与失败,进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方面,更是离不开“四史”教育功能在不同学制阶段的衔接与发挥。从这个角度讲,“四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智慧教育。这种政治智慧使学生在观察国家命运、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具备了深刻而科学的理解力、批判性思维与政治判断力,也有助于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


     (二)“四史”教育激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感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实践的支撑,需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四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感,促使学生将爱党爱国情落实在实践中。

      “四史”迸发出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付诸实践。古人云:“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从“知责任”到“行责任”,离不开历史使命感的驱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历史使命感召下,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投身实践,将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四史”教育对这种历史使命的强调,可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励学生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将报国行落在实处。“四史”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实践面向亟待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意识,将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成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结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四史”教育绝不是简单的历史教育,其根本任务在于服务现实,使学生知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然与应然,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历史使命感确保学生行动的正确性。要完成伟大事业,仅有奋斗信仰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习近平指出:“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11]肩负历史使命,学生可从“四史”教育中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把握历史规律,进而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最终有能力将报国行落在正确的实践里。在“四史”教育所激发的历史使命的鼓舞下,学生能更好地知史明责,知史图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自身便获得不断升级改进发展的良性运作,实现人才培养中知、情、意、行相统一。


三、以“四史”教育为纵轴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四史”教育具有深刻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不仅仅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知识汇总,其内含着深刻的价值关怀与信仰启蒙,需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分阶段、按学制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一)深入挖掘“四史”故事资源,推动小学阶段信仰启蒙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从学校抓起,从教育阶段的源头上开始抓紧抓实。”[4]教育的源头是小学阶段,它位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前端,负责引导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是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后续目标的基础”[12],意义重大。要想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政治引导不可少,它是做好小学阶段信仰启蒙工作的内在要求与外在保障。

  目前,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与法治”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内容。同时,也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能力,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渗透其中。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意志力、自主性等还处于较低的水平”[12]。结合这样的心智特点,如果以不适当方式过早或过多进行政治引导,小学生会无法理解政治引导的内容,而只是机械记忆,并在后续阶段的学习中认为这是老生常谈,甚至产生逆反与抵触心理。在政治引导的重要启蒙期小学阶段,可以“四史”教育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四史”中丰富的故事资源,将其中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故事形式写进教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让小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并在“四史”故事中,潜移默化地产生对党与国家的热爱。习近平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13]“四史”教育蕴含丰富故事资源,是做好政治引导、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信仰启蒙工作的宝库,值得进一步挖掘。


     (二)全力打通“四史”逻辑关联,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学段衔接工作


      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前提下,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特点,但也存在如下两方面亟待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是重复化现象削弱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性。重复化现象表现为纵向重复与横向重复。纵向重复指不同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存在重复内容,具体包括为论证某一观点,引用相同例证与材料;教材模块设计中,同一知识点反复出现,对知识点的阐释却只停留在简单重复阶段,缺少不断深化的新内容等。横向重复是指同一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存在重复内容。例如,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区分度问题就亟待解决。教材中每个字都意义重大,重复内容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学习体验欠佳,进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二是碎片化现象打乱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丰富,但不同领域的知识没有很强的系统性,而是分散在各学段的教材中,有碎片化倾向,并呈现出两大特点:第一,混搭。以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例,全书共三个单元。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我们一家人”和“公共生活靠大家”,主要介绍优秀家风及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第三单元是“百年追梦,复兴中华”[14],简要勾勒中国自虎门销烟以来百余年历史。整本教材是历史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混搭。第二,断裂。小学、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集中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历史与法治等方面的内容虽有涉及,但数量少,较浅显。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深度陡然增加,对逻辑思维能力提出很高要求,不少理论点与知识点,是之前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从未涉及的。这使学生不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形成系统性印象,且会因知识深度跨度大,学习难度增加,而丧失学习兴趣。

      为破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复化与碎片化现象,可以“四史”教育为突破口,全力打通“四史”中丰富的历史逻辑关联,编写各学段专门的“四史”教材,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编统审。教材应结合历史发展逻辑,按照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编写。其中,小学以史为主,突出故事性与情感性,使学生对“四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不陌生,有兴趣;初中以史为主,兼少许论,讲故事之余,加入浅层理论与分析,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3];高中史论结合,于史实之外,加大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促使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3];大学以论为主,史实为观点服务,促使学生将政治认同落实在爱党爱国的行动中,“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四史”中天然包含着清晰的历史逻辑,深入挖掘这种逻辑资源,我们在统一编排教材时,就能相对容易地掌握教材编排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由简到繁、从浅入深地合理安排各学段内容,使各学段衔接更为顺畅。此外,“四史”包罗万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内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四史”逻辑线索为指引,将“四史”教育一体化做好,就可以此为样板与中枢,向外辐射,逐步推进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内容一体化,最终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3]的目标。


四、以“四史”教育为横轴整合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各学段间的纵向统筹,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横向整合。对此,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落实到具体实践,就是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3]。在实践过程中,“四史”教育可横向整合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以“四史”教育为纽带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大中小学各学段中,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均包含丰富“四史”内容。以小学为例,语文课在“四史”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第一篇与“四史”有关的课文就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题目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毛主席在瑞金为当地老百姓挖水井的故事。[15]17-18通览小学“道德与法治”和“语文”课本会发现,很多“四史”中的重要人物,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都率先在语文课本中出现。初高中阶段,历史课则对“四史”内容多有涉及。可以说,“四史”是贯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重要内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横向整合打下良好基础。

      但当前,各门课程中的“四史”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均按照各自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无法形成有效衔接,存在各自为政现象。语文课的“四史”内容侧重对文字、段落、文体等的分析与理解。例如,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生认识“锋”“昨”“弯”等生字,并体会诗歌一问一答的特点。[16]16-18历史课的“四史”内容侧重历史概貌与发展脉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史”内容侧重政治引导与价值引导。要以“四史”教育为纽带,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应在明确各门课程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吸取不同学科“四史”教学精华,博采众长。“四史”教育重视的是历史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意即通过一个比较长的时段,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为基本线索和研究视角,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甚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天平上,去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样可能才看得比较清楚,体现出一种自觉的会通意识。也就是说,要在历史中看到逻辑和整体,同时要让学生对这种整体的发展逻辑有一种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并自己形成一种评价和态度。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历史和逻辑处于这样一种内在关系中,我们不是把逻辑作为一种实证手段,而是通过一种整体的视角,直接对历史本体有一个科学逻辑的认识把握。

  制度层面,由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合理安排各课程“四史”教育具体任务与内容,分工明确,避免相互重复与冲突。同时,打破课程壁垒,注重不同课程间“四史”教学的衔接、互补与融合。实践层面,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横向整合,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很高要求,需具备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对此,应加强教师培训,“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每年至少一次。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17],这有助于使教师在“四史”教学中,不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扩大了眼界与知识面,能够有意识地结合本课程特点,将不同课程中的“四史”内容相串联,以“四史”为联结纽带,慢慢培养跨课程融合意识,并将这种意识逐步推广到“四史”之外的其他教学内容中,最终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中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横向整合与充分利用。


     (二)以“四史”细节为核心有效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目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体现在如下两方面:第一,简单化。以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其中涉及朝鲜战争,但篇幅有限,仅仅简要介绍了战争的前因后果。这场战争中,并不只有课本上多次提到的上甘岭战役,还有很多历史细节都可以更为丰富地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战斗的英雄气概,但在教材中没有太多体现。第二,知识化。教材为实现体系完整、不漏掉重要内容,在介绍重要人物与事件时,往往概括性强,知识点多,但生动细节少。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学中也不能只强调知识性,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学生有兴趣才会记忆,这种记忆是牢靠的,没有兴趣死记硬背就是死知识。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3]

      富有感染力的细节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入大量与“四史”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有关的生动细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让“四史”从“死知识”变为“活知识”,从知识传授升华为价值引导,入脑入心。在以补充“四史”细节为核心、把教材从薄读到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会得到极大丰富,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能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支撑,从而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横向整合。

      习近平指出:“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13]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就是铺设人生重要阶段的必要途径。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四史”教育厚植历史底蕴、拓宽历史视野、激发历史使命,既是中枢,又是纽带,可有效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纵向统筹与横向整合,应是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重点。


结语


      新时代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既是中国教育发展规律自身演化的结果,更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更加科学理性的努力。“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中举足轻重,是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个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发挥“四史”的独特功能,不但要对“四史”本身进行知识的增量和创新,更需要对“四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理论展开深入研究,从而引导“四史”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沿着正确轨道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http://***.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8/t20190815_394663.html,2019-08-15.

[4] 陈丽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教育学术月刊,2020,(4).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6]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

[7]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 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9-05-23.

[9]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10] 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9-01-04.

[11] 习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J].求是,2019,(2).

[12] 隋牧蓉.小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1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14] 鲁洁.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5] 温儒敏.语文(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16] 温儒敏.语文(二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http://***.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2020-12-31.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   责任编辑:丁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