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李辉: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的辩证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7-12浏览次数:1770


    《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两个论断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视角谈到了“物的世界”同“人的世界”的关系。理解了二者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世界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人、自然、社会构成了人的世界的宏观系统,人、神和物的关系构成了人的世界的中观系统,人性、人格、需要、劳动、自由等构成了人的世界的微观系统。在宏观系统中,人以“类”的形式呈现并同自然互动,具体化为社会。在中观系统中,作为类的存在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释自身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神的世界和物的世界就是解释的两种形态。在微观层面,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以及实现这些需要的实践方式形成了人的个性化差异。当然,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划界是相对并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的。物的世界是相当于人的世界而言,指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客观世界。自然界是最初的物的世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主观意识对象化、外化、物化的成果是物的世界的另一类形态,包括人类物质、政治、精神生产和生活的产品和资料。在马克思的研究视野中,侧重关注的是商品、货币、资本、耕地、机器等。

    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的关系是人和物的关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呈现,一方面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

    首先,物的世界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产物。马克思在批判了神的世界的过程中,将人和人的世界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上。“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在批判机械唯物论的过程中,将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作为人的属性,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动物只是按造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在改造对象世界中,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因为有人类的存在,有人类活动,自然界也成为人的本质力量作用的对象和呈现的对象。

    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在资本主义社会,对象化成为物化,物化进一步发展为异化。原本应该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和物的世界成为异己的力量统治着人。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呈现出逆向发展的关系。逆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逆向发展。劳动是人的本性,是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然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基础。劳动转化为劳动力,才可以自由进行买卖并被纳入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成为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即物的世界处于增值状态,但是劳动力的成本却增长缓慢。增值的物的世界属于资本家,同创造物的世界的主体工人没有所有关系,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

    其二,物的世界的丰富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同步发展。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是在对象性关系中建立和实现的。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物的世界增值的过程中,人的需要不仅没有丰富起来,反而被片面发展了。由于人被物化在工厂制度中,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人性被工具理性所主导,人的需要也被资本的需要所控制,工人的需要是工资,资本家的需要是剩余价值,无论是养家糊口的工资还是贪婪的利润,都是以金钱作为标志,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被窄化了,人的生存方式也片面化了。自发式分工导致职业选择的固化,片面的需要也导致感觉需要的片面化。人的需要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异化。

    其三,物的人格化产生了人格的物化。人与物的关系、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的关系形成了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两种极端现象。其中,物的人格化是人格的物化的基础,人格的物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心理基础。“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物化的人格集中体现在信贷关系中。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不仅具有了工具属性,而且具有了意义属性,货币和人并为一体。马克思将这种变化形容为诚实的人就是有支付能力的人。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之所以能够具有信任力是人格被物化了。人格的物化一方面表现为资本家成为人格化的资本,具有历史价值,受人尊重;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他人成为人格化的工资,甚至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这些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失去了神圣的职业光环。

    再次,构建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两个世界”统一的社会发展路径。物的世界之所以成为同人的世界的对立存在,根源在于私有制。“人——这就是私有制的基本前提——进行生产只是为了占有。生产的目的就是占有。生产不仅有这样一种功利的目的,而且有一种自私自利的目的;人进行生产只是为了自己占有;他生产的物品是他直接的、自私自利的需要的物化。”“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解构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建构。自由是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是从神权和王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获得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生产、贸易自由和政治自由。然而,资产阶级为无产者提供了出卖劳动力自由的同时也给无产者带来了新的枷锁,自由反而成为不自由。因而,自由不是一部分人的自由,而是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建立在每个人自由发展基础上的自由才是真实的自由人联合体,即“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马克思“两个世界”的理论为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全新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高水平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处于同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这些关系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

    新中国诞生以后,落后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问题上,经过长期探索,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稳居世界第二经济体高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同马克思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物的世界不同,我国物的世界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上,坚持人民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迫切性日益凸显,人的世界和为了人的世界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关系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两个世界”理论为指导,为避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出现物化、异化倾向,避免建设物的世界的过程中出现人格的物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自觉。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单位系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