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陆巧玲,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研究;李传兵,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将触角延伸到高校的每个角落,推动着教育变革,催生出数据化和智能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范式。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是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和适应性发展的有效出路。构建个性化教学体系、革新评价方式与教学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大数据自身所具备的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需求高度契合,这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行性。应通过整合并分析数据、量化数据以及利用大数据交互技术,实现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融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人本化、更具可持续发展动能。
自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大数据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资源”,更加深入地融合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善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进一步推进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发展。2019年1月,*****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通过信息技术的成果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2019年3月,*****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守正创新”的新要求。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技术的发展变革必然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正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改变,催生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环境。
一、价值目标之维: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归旨
*****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这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的思路。技术的革新能够深化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大数据改变了信息传播和处理的方式,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深入运用,将会重构新型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也将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变化。
1.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滴灌式的个性化教学体系。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开发个体潜能,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一方面,学生有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与网络相伴成长的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网络环境中,会萌发出多元的审美取向和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范式无法实现差异性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通常是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教学单位是固定的,每一教学单位包含了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划一性的教学方案存在无法顾及不同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的缺陷。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受到技术限制,教育者无法全面掌握受教育者的数据信息,亦无法科学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复杂数据。由于教育者缺乏对于学生主体全面、真实的认知,教学方式的更新往往只能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归纳和经验直觉,这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和精准性的教育。教育个性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教学体系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当前的个性化教学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存在不足。
2. 呼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方式的变革。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方式是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标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方式既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要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比较保守的,评价的客观性与精准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核评定的成绩为主,考核内容偏重理论化,带有模式化倾向,且过于重视评价结果,无法把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因此,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数并不能完全体现其思想发展和政治素养培育情况。第二,实践考核的评价过程主观性太强,评价标准模糊,缺乏量化的指标,且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第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往往是以教育者作为评价主体,评价过程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评价过程无法形成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多维度转化。总体而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定量评价及动态评价存在公正性和客观性不足的缺陷,教育者无法全面性地考察教学全过程,评价结果的精准性与及时性不足。
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是增强课堂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采用自上而下、单向、线性的教学方式,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诉求,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的学生变成了“低头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被贴上“满堂灌”的标签,严重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价值。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基于教材,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同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这种单一线性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再能够适应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从而制约主流价值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人往往要承担成百甚至上千人的大课堂教学,有些课堂甚至是由不同专业的学生构成,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划一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习能力各异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亦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记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 [2]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进行创新发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二、契合共通之维: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发展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耦合的重要基础在于两者之间能够实现功能协同。大数据的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需要存在契合与共通,为实现两者的功能协同提供可能,大数据所具备的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势发展提供现实可行路径。
1. 大数据的精确性特征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个性化的目标。倡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个性化,是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客观需要。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需求,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不同特点的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大数据可以通过数据精确地分析不同思维、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具体状况,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有的放矢地制定出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方案,为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个性化教学模式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大数据从繁杂海量的数据中,以数据—信息—知识的方式筛选掉无用的信息,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进而能够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真实诉求,预判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差异化教育方案。另一方面,大数据能够随时记录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客观信息,并能以精确、客观的数据及时呈现出来,从而深层次、立体化地刻画出教育对象的“全样本画像”,清晰地呈现出其具体细节和个性特征。[3]教育者可以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倾向的基础上,构建教育对象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对症下药,为他们提供具有差异性的学习资源。大数据时代,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教学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应有之义,是基于大数据驱动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新实践和新认知。
2. 大数据的大规模性契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的目标。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的搜集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满足教育对象需要的程度作出的价值判断活动。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依赖于足量的客观数据,通过技术手段对多角度、多层次的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制定出符合一定价值目标的评价体系。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可以通过处理庞大的客观数据、建立多元化和过程化的评价体系,树立发展型的评价观,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大数据具有全息性、爆发性的特征,通过对整个教育活动进行检测所收集的多方位、多视角的数据内容能够覆盖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全过程,教育活动中所有的“蛛丝马迹”都可被移动终端记录并且储存起来,数据体量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的大规模特征为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提供了足量而全面的可量化评价数据,能够直接真实地反馈教学的效果,便于教育者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供了高价值的参考数据。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整体性全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做出更加准确的评价提供实证性与科学性的支撑;通过对教学过程数据的挖掘,研判学生心理活动,促进多元化和过程性的评价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3. 大数据的多类型特征契合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目标。大数据所包含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文件、域名等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它们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递和数据搜集,这些载体已成为教育对象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资源。利用载体传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符合教育对象生活习惯,能够促使多类型的大数据信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实效,有助于“以学定教”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多样的数据能够创新课堂形式,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音频、视频、图片、幻灯片等都能够成为教育对象学习的渠道,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及内容。多类型的数据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建立层次分明、难易有序的线上学习平台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多类型的大数据为实现教育双方的互动提供可能。利用大数据,教育对象可以通过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网络平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将多类型的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以课件展示、课程讨论、课程作业等方式呈现出来,融入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充分调动教育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教育者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点,从而优化教学方案。多类型的大数据推动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由单一转向多元,通过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让层出不穷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知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果推向新高度。
三、协同增效之维:大数据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现实理路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不只是简单的结合,而应该是两者间的双向互动与耦合之后形成的创新与融合。教育部于2018年4月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教育。
1. 收集分析数据:定制差异化教学方案。大数据能够采集教育对象受教育全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发展规律提供可能。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及时干预,教师能够制定符合不同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个体的潜能发挥。
大数据环境下,相关仪器设备会通过智能传感器采集一卡通、门禁卡、视频监控中留下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将通过智能芯片和云储存等方式储存起来,积累庞大而丰富的信息量。将这些数据采用相应的算法进行处理与分析,最终能以可视化的形式精准地描绘教育对象的真实状态。这种方式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主观归纳和逻辑推理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弊端,为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同时,教育者通过分析数据,实行分层教学。基于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多元、行为方式多变的状况,利用大数据研判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征,将用户分成不同群体,“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与问题,从而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个性化与精确化”[4]。以慕课为例,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包含课件展示、教学资源、课程讨论、课程作业板块,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根据慕课平台的数据反馈,教育主体能够较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2. 量化数据:建立客观的教育评价体系。数据是客观世界的留痕记录,通过定量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对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定量研究是难点,受到技术的限制,过去的定量研究难以实现将人的行为及精神现象数据化,而定性研究主观性太强。信息时代,将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起来,用数据说话,才能摆脱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验直觉化”的弊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科学的教育评价需要大量客观的数据作为支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所产生的一切数据,是更新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由多个变量共同产生综合效应,如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这些变量在大数据环境中,时刻产生着客观数据。将教学的过程用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海量的数据样本,并通过云计算将这些大体量的信息都变为可量化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与反馈,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支撑。大数据可以捕捉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细小的“轨迹”,实时动态地把握教育对象的理性或非理性行为,并且对这些行为加以量化,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推理,预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态势和规律,以此及时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这种方式克服了人为评价的主观性和滞后性,有助于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3. 运用交互技术:设计双向互动教学方式。教学的实践表明,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比单一线性的教学方式更加具有亲和力,更能够被学生接受。大数据的交互技术能够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架起一座良性的沟通桥梁,教育客体能够平等地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这有助于消除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独白”式的尴尬,使教育者真正了解教育客体,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翻转课堂需要依托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交互平台能够运用于课前预习、课程学习、课后总结全过程。在课前,通过交互技术,教师可以设置学习内容,通过微电影、热点故事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之中,使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堂。教师还可以在大数据平台监控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交互技术能够协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知识盲点反馈给教师,教师能够根据所反馈内容及时解答学生困惑。在讨论区域内,学生能够自主发言,袒露真实自我。课后对教学过程中的个体参与数据进行汇总,通过查看大数据词云,能够呈现出学生兴趣度最高的话题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向。翻转教学的互动模式的实现主要以慕课以及微课作为教学的平台。慕课强调建立教学双主体模式,倡导社交互动的学习理念,更加注重在互动学习中解决问题。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随时答疑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维持整体秩序、把控议题走向及点评讨论结果的作用。微课是根据教育教学要求,以短小的视频为媒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一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教学模式。微课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通过设置课后作业以及留言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反馈内容对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修改。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促进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大数据交互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促进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平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不再是单调的、标准化的课程,有助于摆脱“教案剧”表演,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操菊华,康存辉.大数据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内在机理与推进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
[4] 刘 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6).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责任编辑:丁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