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波 潘思雨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魂育人的工作,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到“情怀要深”。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的核心包括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三方面。情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素养,影响其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的强化、自信力的提升及亲和力的增强。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厚植家国情怀,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之魂;树立传道情怀,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培育仁爱情怀,把稳以学生为中心思想之舵,真正做到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使命,以培养学生、锻炼学生为己任,以此提升情怀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点要求,将“情怀要深”列为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业素养之一,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核心要义
在《说文解字》中,情为“人之阴气有欲者”,即内心有所欲求的隐性动力;怀为“念思也”,即内心挂念,二者皆从心。情怀是一种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与人的情绪相对应的心境,于内表现为人的秉性与胸怀,于外呈现为人的形象和气度。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主体,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情怀应该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涵养的家国情怀,在思政课的守正创新中恪守的传道情怀,在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中谨守的仁爱情怀。
(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涵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淀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赤诚热爱。随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新蓝图徐徐展开,中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奋进,传统的家国情怀发生了现代性转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梦逐渐成为家国情怀在新时代话语形式的具体表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1],将爱祖国和观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涵养家国情怀。
爱祖国是立身之本。爱国作为一种情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封建社会,古人将君主视作国家的化身,“朕即国家”“君权至上”等观念成为必然。在近代,爱国的内涵从“忠君爱国”的思想藩篱中得以挣脱。从梁启超提出“吾中国相传天经地义,曰忠曰孝,尚矣。虽然,言忠国则其义完,言忠君则其义偏”[2]18,到孙中山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思想,近代爱国主义已划清了“忠君”与“爱国”的界限。五四运动以来,爱国主义成为我国谋求发展和复兴的精神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观念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奋发进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中国、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只有坚持三者的高度统一,爱国主义才是具体的、真实的、生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涵养家国情怀,必须立足本国现实国情,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用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铸就民族气节和精神气度,涵养自身家国情怀,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观世界是发展之要。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习近平强调,“要为人民福祉着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3]。在此背景下,以往的家国情怀有了新的外延,天下情怀以及大国担当成为新时代家国情怀的自然延伸。中国命运与世界各国命运息息相关,中国梦与世界梦同频共振,迫切需要更多具备宏大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拓宽国际视野,放眼世界,把握社会特征,关注时代变革,使家国情怀更具坚实的现实基础。只有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才能为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贡献力量;只有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有益文化,从不同国家的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养分,才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交流,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爱祖国和观世界的统一中涵养家国情怀,只有心中常怀赤子之情,有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天下谋大同的天下情怀,才能其言谆谆,其情切切,其意真真,真正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积聚起磅礴力量。
(二)在思政课的守正创新中恪守传道情怀
“传道”是为师者的首要职责。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传道情怀,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要有执着的追求。[1]传道情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的坚定信仰,是面对错误思潮和言论勇于亮剑的理性思维,是坚持明道信道、理直气壮传道的激情,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政课守正创新中恪守传道情怀,担负起道德教化的重任,做到教人求真务实,促人向善尚美。
守正是传道之本。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全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之“道”的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恪守自身传道情怀,又要以执着的传道情怀来捍卫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透思政课的基本内容,把好“风向标”,种好“责任田”,使马克思主义在内心落地生根。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基,才能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做到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创新是传道之策。创新是守正的发展,也是教师恪守传道情怀的必备素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道不变”的坚定,激荡起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力量。需以创新为要,激活发展教学新动力,注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事热点,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避免内容与现实脱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及时更新改进,可以借鉴其他学科方法,如心理疏导法、差异化教学法等,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教学载体的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融通网上网下空间,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增强高校育人实效。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党的步伐,聚焦使命担当,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守正中悟“为师之道”,在创新中做“传道之人”,在时代变革中开拓育人的“守正创新路”。
(三)在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中谨守仁爱情怀
仁爱情怀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和教师的必备品格素养,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将“仁爱之心”列入评判“好老师”的4个标准中。[4]2019年,习近平再次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1]高校是一个庞大的育人系统,需要各部分相互协调,才能保证育人工作顺利运行。为此,在仁爱的氛围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需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也需要其他课程全面配合,要让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中谨守仁爱情怀,营造有爱的育人环境。
思政课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是一项以情感为纽带的“仁而爱人”的事业。仁爱情怀首先要呈现于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贯穿于思政课堂,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以取得育人实效。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仁爱情怀,在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人而异、因情而变、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以德育人,以情促教,注重情感的交流以达到道德上的感化,将仁爱之情投入于教育中,以师爱伴随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立场与人文关怀的统一,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
在高校育人活动中谨守仁爱情怀的关键,就是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破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仁爱情怀融入各门课程当中,使其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5]虽然不同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及授课内容各不相同,但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应该朝着同一目标育人,全心全力全情投入育人事业中。师爱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其意义已经毋庸置疑。师爱的养成迫切需要组建一支具有深厚情怀的教师队伍,凝聚起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其他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既要保留本专业特色,还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要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增强全体教师的仁爱之心,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落实,助力育人使命更快更好地完成。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务必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构建和谐有爱的高校思政育人共同体,在充满爱的育人环境中促使教师谨守仁爱情怀,在润物无声中引领学生立德向善,实现德与爱同行。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价值意蕴
在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提升其自信力、增强其亲和力,而这三方面实现的关键着力点就在于情怀素养的厚植。
(一)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以情怀作支撑,方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只有有情怀,才能激发育人的内驱动力,才能真正将教育当作信仰和使命,将教师职业当成责任和事业,更好地发挥铸魂育人的本领。“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出自《易经·系辞上传》)事业是愿意终生为之努力奋斗的工作,可以惠及人民,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曾描绘过以深厚情怀点燃事业激情的青年形象:“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6]7。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勇于应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冲击。只有具备深广的育人情怀,才能将本职工作当作高尚的育人事业,担负起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才能彰显“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鲜亮品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做无愧于时代的教育守望者。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力
“自信力作为主体精神世界的辐射力量,是主体综合素质与能量底蕴的表征与外溢。”[7]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力具体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力以及对职业本身的自信力。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8]思政课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自信问题,而理论的自信,来自对理论的清醒。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情怀,激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力,必须要在理论上真学真懂,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真信,才能讲透道理做到真用,才能始终保持传道激情。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以情怀素养为基础,满载爱国情怀,延续爱国热情,才能更好地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力。思政课教师对国家和民族要有深厚、持久的情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才能用心挖掘中国故事,用情讲好中国故事,让书写在书本中的文字活起来。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始终保持传道激情,把工作当作乐趣,以此破除职业倦怠感,更好地树立职业自信。感人心者莫过于情,高校思政课教师真挚的情感灌注、深厚的文化积淀、高尚的人格魅力都将产生强大的感召力,使思政课积聚起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力量。这种力量作为一种积极的反馈,会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力和育人能力,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否具备深而广的情怀素养,决定着师生关系的走向,也决定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何种氛围中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存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理论与实践脱节,如部分思政课教师缺少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真实困惑的关注,照本宣科,自说自话。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以深厚的情怀作支撑,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尤其要做到以情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位学生的心坎上,在教育教学中彰显人性光芒,做到“仁而爱人”。只有厚植育人情怀,才能用真心和真挚、真诚的情感影响和感召学生。高校所有教师都应同思政课教师一道担起育人职责,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整个教育体系,构建育人共同体。深厚的情怀最容易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在课堂上营造共同的对话场域,减少共情鸿沟,使师生间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情感上的交汇和思想上的互动。只有用情怀作支撑,不断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简单的授受关系向积极的教学相长关系转变,使书本上的根本方法转变成解决现实问题的管用方法,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在思想上认同、在心理上理解,育人育心,达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培养其道德品行修为的目的。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培育路径
打造一支具有深广情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迫切任务,要抓住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核心要义,从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三方面入手,使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素养的提升价值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中得以彰显。
(一)厚植家国情怀,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之魂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厚植家国情怀,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之魂,育爱国情、树强国志、践报国行,将对家国的热爱熔铸到教育教学中。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掌握家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坚定爱国信念,在爱祖国和观世界的统一中培育家国情感。习近平强调:“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9]。了解家国历史是厚植家国情怀,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之魂的前提。如今,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齐向着实现中国梦进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党史是涵养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以党的实践经验砥砺品格,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此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要以党史学习为契机加强自身“四史”的学习及对学生的“四史”教育,弄清“四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在学习和讲授“四史”中厘清历史发展逻辑和发展脉络。此外,在全球化趋势中,我国与世界的互动日益增加,很多学生遇到一些国内问题,会惯性地与西方比较。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出现崇洋媚外等思想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回答并解决好这些问题,须做到明辨世情、通晓世理,做到热爱祖国与放眼世界的统一,在中西比较中解决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培养其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培育人才为己任,爱岗敬业,将家国情怀融入培养人才的事业中。家国情怀最直接的表达便是爱岗敬业,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落实在热爱职业、乐于奉献上,将家国情怀融入到自身职业的发展和思政课教学中去,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增强对职业的热爱之情与坚守之志,不断激发育人的使命感和光荣感,用心打造高校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用爱国故事打动学生、用家国情怀感染学生、用教育的声音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最强音,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实效,踏踏实实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报国行为。
(二)树立传道情怀,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传道情怀,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将“传道”之“道”蕴藏在“授业”与“解惑”之中,用正确的、新颖的教学方式诠释科学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明道、信道、传道的有机统一,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信仰,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守护者和传播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端正态度,踏踏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去真学,只有自己学深、学透,才能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明辨纷繁复杂的世界。还要自觉自动地将理论运用到育人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可以采取集体备课方式,以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政课交叉基本知识,厘清教学内容的逻辑线索为目的,精心打造思政课“金课”,用心探讨教学细节、研究每一个授课重点,结合理论知识内容制定出教育引导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案,不断提升传道育人水平,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道”中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加强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环节。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授课时融入体验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实践形式,如采用学生模拟授课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实践,辩题选择要符合时代特色、课程特色及新时代大学生特色,如针对“个人梦是否能与中国梦相统一”“网络是否使人更自由”等与思政课及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辩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实践教学的开展场域不应局限于课堂,要走出课堂,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高校可以以建党节为契机,开展爱党教育,如观看红***活动,传承无产阶级革命前辈的精神等;还可以选择周边的红色景区,组织开展集体学习实践活动。可举办“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研修营活动,组织师生到梁家河习近平曾经插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以及延安红色景区参观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延安精神,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的艰难过程,进而明确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以真学、真懂、真信为根本,奠基传道情怀的理论支撑,以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为引导,在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培育仁爱情怀,把稳以学生为中心思想之舵
爱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仁爱情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前提。高校教师要把稳以学生为中心思想之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就“仁”,在尊重和信任学生中分享“爱”。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观照大学生实际需求,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热爱开展工作,做到仁者爱人。“仁爱”不仅是感性意义的爱,还是一种道德、理性层面的大爱,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理解“仁爱”的含义和重要性,怀着对教书育人的虔诚和对学生的热爱开展工作。需求是思想和行动的动力,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教师仁爱情怀的重要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依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五方面需求着手,关注学生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也各有差异,思政课教师应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方法调查和分析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4个方面存在的差异,根据其优势、不足及实际需求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仁爱情怀并非虚无存在,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点滴行为彰显出来,以师爱伴随学生成长成才。
第二,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中培育全体教师的仁爱情怀,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做有温度的引路人,将仁爱之情投入于教育中,以德育人,以情促教;其次,要将思政课教师个人的爱连成线,打造一支具有仁爱情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使队伍中的每位教师真正做到对学生倾心,对课堂倾心,对育人事业倾心,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引领作用;最后,由线到面,培育课程思政内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仁爱情怀。不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专业课教师都要关爱每一位学生,注重情感的交流以达到道德上的感化;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重视学生的感受、见解,尊重其主体性和差异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立场与人文关怀的统一;要信任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信任感。要将仁爱之心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将仁爱情怀投射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被关爱、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被包容的教学氛围中健康成长成才,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高校教师要做到仁者爱人,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热爱开展工作,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实现大学生的幸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归宿。因爱人,而互爱,教育才会拥有生命的温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 习近平.守望相助共克疫情 携手同心推进合作——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18.
[4]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5]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06-06.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 郝树臣.贫困生的自信力:心理契约与提升路径[J].学术交流,2013,(12).
[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9]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丁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