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王留玉 赵继伟: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原理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21-06-28浏览次数:470


作者简介:王留玉,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赵继伟,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15BKS100)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发展,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超越常规发展、实现创新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原理表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外部压力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生动力引发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觉创新驱发。国家治理现代化外部压力激发主要是以渗透力、驱动力、规约力等外部压力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生动力引发主要是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为基点,在各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予以调整充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觉创新驱发主要是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立足本职岗位,各自谋一域,处变促变,求是拓新,既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又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发展不同,但必须以常规发展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发展是人与社会发展带动的结果,人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发展的必要性,而人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条件又为其提供了可能性。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发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换,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则进一步实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和深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又是人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还对人和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当然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发展,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发展往往是渐进的、缓慢的,要尽快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人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超越常规发展实现创新发展。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入挖掘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原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受国家治理现代化制约,但又反作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两者是互动发展的关系。互动发展的现实,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原理表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外部压力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生动力引发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觉创新驱发等层面。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外部压力激发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又天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1]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由于这些新的要求是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因而属于环境压力。而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性质上来说,有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之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治理国家中的理性选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依法治理)的统一,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使各种资源和能量充分涌流,能够使国家治理的大系统活力充盈,显然应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环境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积极向上的作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激励性的、正能量的,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可见,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积极的、激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发生的新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压力,也是激励性的压力、正向的压力,这种环境压力可称之为激发力,能够以外部压力的方式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够产生激发力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促使处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的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得以满足,而需要又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价值活动的原始动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就使得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性环境,具备了激发人的动力的内在机制与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正确地处理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能够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壮大,有利于人民群众精神动力的提升。总之,能够使国家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都得以增强,也能够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渗透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种积极环境和激励性因素,既有有形的一面,又有无形的一面,与其他环境一样是一种重要的渗透力量。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未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擘画令人振奋,影响无处不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召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以无所不在的渗透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朝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方向发展。二是驱动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积极环境,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改革举措,充满生机、活力与正能量,能够使人民群众积极奋发,驱动人们发扬开拓进取精神,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主体性力量。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人们进取精神的激发,无疑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拥有更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也具有驱动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转型的产物,作为推进更高质量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所引起的变化是全面的而非局部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总体性的理论和实践图景,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为参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为标准。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从总体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各层面治理的现代化,但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在真空中的现代化,离不开当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发挥其服务功能的时候,要从以往的服务于中心工作,开拓到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即做到要为中心工作服务,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要为两个大局服务。三是规约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着力实现国家制度现代化,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就形成了特有的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使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依循,强劲的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使得各方面事务都要于法有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环境中的子系统,也必须于法有据。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工作过程中要摒弃人治思维,树立法治思维,切实做到依照法律法规等制度规定来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新的制度环境(含政策环境)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做好自身内部治理,为更好地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奠定良好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引发


根据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的激励性环境,能够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但国家治理现代化毕竟是外部的环境因素,只能充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因,仅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要实现创新发展,最终还要靠系统内部的矛盾运动,依靠内生动力来引发。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来引发,就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外在环境压力激发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矛盾运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压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的创新发展。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运动进行探究,就必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可以分为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两个方面。其中人的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或教育对象,物的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内容、载体、方式方法等,可以将这些看作联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中介或曰联通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要想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做到要素的齐备与协调。要素齐备,就是系统各要素齐全,没有缺损;要素协调,就是各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但系统过于稳定,将会出现平衡态,使系统变得死寂、缺乏活力,因此还要使系统不断地远离平衡态,这就要在要素齐备与协调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为系统注入新动能。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P544)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必须具备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要求的各项新素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向度主要是要达到制度现代化、能力现代化和价值观现代化,这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素质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对应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素质的新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素质的新要求,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新需要,这种新需要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应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这种新需要,在更好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变化。能否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相关新需要,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实现发展的关键所在。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新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满足该新需要,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

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现实需要相对应,将作用的基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的满足上,在各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整充实。第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的变化,导致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与其存在矛盾。这就需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保持一致,既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秩序需要保持一致,又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发展需要保持一致,尤其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重点放在制度意识、思想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上,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第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的变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客体需要存在矛盾。这就需要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相对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的满足为动力源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之间的差异性发生变化,从而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发展变化。第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的变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其存在一定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同为人的要素,两者间的关系不断从不一致到一致,不断发生矛盾变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境遇中,各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均发生变化,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应对这种需要变化的时候,主体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既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知识储备、能力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不匹配,也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渠道尚未打通,还存在各自为政的状态,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这既需要使教育者先受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与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求相匹配、相协调、相适应,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进行主体间性互动中共同进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现代化发展。第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要的变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与之存在矛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自组织性,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复杂开放巨系统的特点,不断与包括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内的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与转换,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生动力,使系统内部各要素发挥系统要素的自转换性和系统整体的自调节性,使载体、手段与方式方法等各要素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整体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着适应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而发展变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觉创新驱发


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创新发展,取决于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深刻认识社会变迁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作出有力的回应”[3](P6)。这句话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其积极影响能够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运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可以作为动能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压力变化,系统内部产生应激性反应进而做出调整,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尽快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性要求,达到其为中心工作服务、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乃至为两个大局服务的目的,就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自觉地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新要求作出有力回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觉创新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专兼职的分别,必须对其进行明确界定。本文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是指职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这个指称相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创新,也指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创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个社会性系统工程,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能够完成的,需要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就其职业身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操作者四大类。而思想政治教育操作者又可以再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实务人员(如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者又可以有不同学段的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实务人员也可以再进一步细化至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因为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有交叉。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创新发展中的地位不同,所承担的创新发展任务也不相同。大致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主要从事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着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主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创新,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主要是进行理论创新尤其是基础理论创新,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也包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政策研究,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致力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滋养;思想政治教育操作者则基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主要是推进基层工作创新,以开拓性实践探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尽管由于所从事工作的角色定位不一样,在工作重点上有一定差异,但由于同样的职业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时就必然遵循同样的逻辑与机理,需要在总体上实现现代要素质料的提升、现代联结系统结构的优化、现代治理系统功能的拓展、聚散现代治理水平的深化。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工的侧重点与着力点常常不一样,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与管理者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与操作者则是个体探索与开拓创新。另一方面,不管是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要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立足本职岗位,各自谋一域,求是拓新,既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又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其一,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自觉研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既要做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又要熟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底蕴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要求;既能够宏观思考,又能够微观探究,从而及时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客观诉求。其二,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设计为引领,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关要求为指向,将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既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齐备,又使各要素之间完美匹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其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作用,以理论创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总体合力。其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传媒手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代化、精准化、智能化。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候,要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既全面系统创新,又有重点地突破,按照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部署,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4](P155)。在这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层探索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实践探索还是制度设计,都毫无例外地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滋养。


参考文献

[1] 赵继伟.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同一性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李辽宁.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1978—201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来       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责任编辑:丁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