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科学化为主题的时期(1978年―1983年),第二个阶段是以学科化为主题的时期(1983年―2006年),第三个阶段是以系统化为主题的时期(2006年至今)。四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历了从无本科专业到有本科专业、无硕士点到有硕士点、无博士点到有博士点、无重点学科到有重点学科的逐步跨越,从而体现出从经验到科学、试点到推广、从小到大、从稚拙到成熟、从弱到强、从单一到系统、从低级到高级的快速发展。现以第三个发展阶段为例,旨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促进思想政治学科发展。
2005年12月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设置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于2006年正式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崭新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2006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了大力建设,并取得诸多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加注重整体优化。正因为如此,可以把2006年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过程称作以系统化为主题的时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以系统化为主题的时期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影响深远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强调系统化建设的特点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需要以系统化为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能够以系统化为主题,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化时期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位体系、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化时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确定了明确的学科归属以及重大的学科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化时期为系统化时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化时期则是学科化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能够形成、能够存在以及能够发展,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各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复杂而特殊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无时无刻不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个整体的规制,这也就是说,整体及其各部分不能分离,整体离开了它本身的各部分什么也不是,同样部分离开了它属于的整体也就不再是部分。[1]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强调系统化建设的案例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系统化为主题的这个时期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各级组织和相关人员有着一系列具体的行动,从而形成并表现为非常复杂的过程及其样态。在认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化时期之特点的基础上,还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予以具体说明和进一步证明。这样的案例比较多,例如,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2]、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此仅例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予以说明。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重要支撑,也是认识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发展状况的基本维度或者重要窗口。2006年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正是按照精细化和系统化来综合统筹和整体布局的。这一点可以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得到确证。直至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4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4个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共计75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参见表3)。
表3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统计表
注:本表中的审批年份指的是相应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的获批年份。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类型来看,综合类院校有36个,占38.3%;师范类院校有25个,占26.6%;理工类院校有21个,占22.3%;军事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各有4个,分别占4.3%;科研院所、党校、政法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各有1个,分别占1.1%。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层次来看,有29个为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有32个为211工程院校,有33个为非985工程、211工程的普通类院校。
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省级行政区分布来看,北京市有13个,江苏省有9个,上海市、陕西省各有7个,湖南省有6个,黑龙江省、辽宁省、湖北省各有5个,四川省有4个,山东省、广东省、江西省各有3个,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吉林省、安徽省、福建省、甘肃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有2个,重庆市、山西省、贵州省、海南省、云南省、浙江省各有1个。
第四,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地理大区分布来看,华东地区有24个,占25.5%;华北地区有17个,占18.1%,华中地区有14个,占14.9%;东北地区有12个,占12.8%;西北地区有11个,占11.7%;华南地区有9个,占9.6%;西南地区各有7个,占7.4%。(此处的区域划分(不包括港澳台)标准如下: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经验
(一)夯实实践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第一,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亟待上升为科学而系统的理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又亟须科学而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任务和新特点亟需专业化的队伍来保障,而专业化队伍又必须通过专业化的组织或平台来培养。总体来看,这两个方面不仅共同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而且为其提供了主要而又必要的现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探寻。从逻辑上来讲,先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经验,然后才有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思想、理论,而后才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继而才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概略而言,从根本上说,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既是那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及其客观需要的必然结果,又是系统总结和科学发展那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及其理论成果的必然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因为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演进必然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的实践状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水平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和发展的首要根基和不竭动力。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演进是否合理、是否卓有成效的根本检验标准。
(二)建构学理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理支撑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学理成果以及与其相关的研究活动。回眸史事可以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许多经验、方法和观点,曾在一段时期里分别包含在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之中。然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学理知识,这终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支撑,而这些学理支撑应当涵盖一般学科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1992)明确指出:一门学科应当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学科必须形成专门的理论和专门的方法;二是学科要有相应的科学家群体;三是学科要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四是学科建立了学术团体;五是学科要有专著和出版物问世。[4]张耀灿等人认为,无论哪一门学科,它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通常有三个:第一个是学科必须要有特殊的研究对象;第二个是学科必须要有指导其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是学科应当实际开展着科学的研究。这三个条件一定是缺一不可的。在这三个条件中,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这门学科能够建立的内在根据,这也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之所在;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否正确、科学乃至坚实是这门学科能够建立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理论基础为其所对应的学科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针和根本的理据基石;学科开展着研究工作是这门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反之,倘若没有严谨的学科研究工作或者没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学科研究实践,终究难以把任何一门学科建设好。[5]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学理支撑至少包括特定的研究对象、确定的研究任务、专门的研究方法、特色的理论基础、完整的理论体系、专业的学术机构和研究队伍、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成果、着力开展实际的研究。这些学理支撑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而且也十分鲜明地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范围、学科生态,从而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科学形态,进而也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学理性以及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只有充分的学理支撑,才能够防止出现方向错误以及虚无之惑。综观所论,建构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理支撑,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的必要路径和重要举措。
(三)强化队伍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发展,都离不开专门的人才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队伍保障,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包括理论研究者、实务工作者、组织管理者、教育教学者等在内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队伍分别按照自身的角色及其任务而履行相应职责,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马克思认为,应当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6],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才队伍来创造的。也就是说,无论哪一阶段抑或哪一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凝结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人才队伍的智慧结晶和不懈努力。正因为如此,我们现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它是我们几代人花费心血、辛苦耕耘来的,它是我们进一步前行的导向,我们应该珍惜它、重视它、利用它,并在未来的发展中丰富它、完善它。[7]
在科学上,我们总想取得进步,而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必须继承某种传统。作为科学家,我们想要理解、预言和分析等等;从这个观点看来,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几乎想说,它是无限复杂的,如果这种说法有意义的话。我们不知道我们应从何处着手又怎么着手分析这个世界。先哲并没有告诉我们。甚至科学传统也没有告诉我们。它只是告诉我们,其他人是从何处开始和怎么开始的,以及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它告诉我们,人们已经在这个世界中构造了一种理论构架,它也许不那么好,但多少还起作用;这种理论架构为我们服务,作为一种网络、一种坐标系,我们可以参考它来看待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复杂事物。我们使用它时,对它加以检验和批判。这样,我们就取得了进步。[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不可忽视学科前辈们的重视、关怀和贡献。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演进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付出了长期、辛勤而珍贵的努力,他们做出了令人敬仰的贡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奠基者和创建者的老一代专家学者,他们建立了学术研究机构、教育教学机构、管理指导机构,创建了学术团体,培养了专门人才,编写了专业教材,出版了学术论著,创办了期刊杂志,促成和凝聚了学科的共同信念、共有价值,等等。另一方面,只有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内的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辨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且在这个方向上而更全面和更宏远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演进。因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保障。
(四)适应社会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逐步发展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深刻地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性或者说社会规定性。毋庸置疑,社会的发展需要、发展状况、资源条件、资源配置等因素对学科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离开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将固步自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哪些地区、哪些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比较重视,做得比较好,学科建设就会蓬勃发展,进入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反之,学科建设就会受到阻碍,甚至步入歧途。[9]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是在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与互动中,正是在瞄准和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更进一步地凝练了学科方向、廓清了学科任务、优化了学科结构、建好了学科平台、汇聚了学科队伍、培养了学科人才、提升了学科特色、彰显了学科优势,从而为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容忽视的多方面巨大贡献。
(五)注重内涵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仅仅停留于外延建设,而应当高度重视内涵建设,相较于关于(about)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in)的问题则更需要深入考察和正确阐释。走内涵式建设的道路,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然要求、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因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如何提升自身质量、实现自身内涵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课题。[10]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外延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数量增长、规模扩大,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各个要素及其结构的优化并以此促进整体的质的发展,这种发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实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建设,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加注重内在发展和纵深发展,并以此不断提高自身发展的质量、品位和水平。具体而言,第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实务工作、教学活动的实效和效益;第二,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知识的产出能力和创新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解释力;第三,要建立素质、知识、能力、年龄、层次均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第四,要构建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素质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五,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平台的优化配置,从而高效地发挥并且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功能,进而持续、显著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前苏联]В.Г.阿法纳西耶夫,贾泽林、苏国勋等译.系统与社会[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82.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的通知[EB/OL].,2012-02-15.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2015-09-16.
[4]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07-108.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8.
[7]荆兆勋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建设思路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188.
[8][英]卡尔·波普尔,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蒋戈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65.
[9]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2.
[10]冯刚.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
(原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冯刚主编),作者系兰州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