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刘建军:习近平对凝聚共识的全面论述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10-23浏览次数:645


【摘  要】凝聚共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记在多个场合谈到凝聚共识,特别是结合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共识而对其作了集中阐述,强调了凝聚共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凝聚共识的难度和挑战,论证了形成共识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提出和论述了凝聚共识的多种途径。从学理上梳理和阐释*****记对凝聚共识的论述和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


    “凝聚共识是习近平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全党和全社会凝聚共识,把思想和意志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共同目标上来,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上来。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和论述凝聚共识的问题,特别是结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话题而对凝聚共识作了比较集中的阐述,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这一思想指明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要求,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凝聚共识的内涵

    所谓凝聚共识,就是在人们的利益和观念呈现多元多样态势的情况下,一定的社会主体在推进一项社会事业的时候,为了调动广泛的社会积极力量或至少是为了减少各方面的社会阻力,而寻求和扩大社会共同认知的过程。在我们当下的语境中,凝聚共识指的是我们党和国家为了推进改革和发展事业,而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社会合力的过程。

    凝聚共识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是承认社会分化,承认人们的利益和观念的多元多样态势;另一方面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凝聚共识的问题,也才存在凝聚共识的问题。如果像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那样,社会高度同质而没有分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高度一致,就谈不上今天我们所说的凝聚共识。同时,如果不存在根本利益的意志也就不可能达到凝聚共识的效果。可以说,凝聚共识的起点就是社会的多样化观念,它是从缺少共识开始的,是从在现实中寻找共识开始的,然后逐步形成和扩大共识。它表现为一个从思想观念差异多样到逐步形成共识的升华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凝聚的过程,因而才称之为凝聚共识。而以往我们统一思想往往是从顶层号召开始,从党和国家提出和提倡一种共同的观念开始,并表现为一个高端思想的下降和扩散的过程。显然,这是统一思想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和过程。

    凝聚共识的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或环节:

    首先,是引起大家对某事的关注,也就是说先要凝聚大家的目光,使大家都关注某一事情。因为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在某一时期所关注的事情并不是相同的。对一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而必须密切关注的事情,而对另外的人来说则可能完全不予关注。没有广泛的关注,也就不可能有广泛的共识。因此,凝聚共识的第一步,就是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

    其次,在大家关于此事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中,寻找和寻求某些共同之点或共同之处。既然社会中有着诸多不同的主体,而且大家在利益、价值观以及看问题的方式方法上都有所不同,那么对他们共同关注的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着广泛共识的。相反,往往是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也包括有的是完全相反的观点。但是,在这些多元多样的看法和观点中,并不是没有某种共识的。总是可以在某个方面找出某种共同之处,作为凝聚共识的起点。有时候,某种共识是明显的,但也有的时候共识是潜在的,没有表现出来,更没有明朗化,因而难以为人们所注意到。共识之处可大可小,但总不会完全没有。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寻求。

    再次,不断聚集和扩大共识,逐步地形成比较广泛的共识。原来某些零星而处于分散状态的共识之点,逐步开始汇在一处,形成更大一些的共识,并在诸种意见的互动中发挥着酵母的催化作用。这个过程并不是某一种意见因其强势而通吃的过程,而是一个各种意见相互磨合的过程,是一个意见综合化的过程。一方面,要逐步地综合各种差异性的意见,使之归束到同一个方向上来。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地减少反对意见。反对意见总是有的,这是意见磨合过程中的难点,只有解决这样的难点问题,才能最终实现意见综合。但是,对反对意见并不是采用外在强制的方式,而是在凝聚过程中实现的。其实,凝聚共识的过程中,各种差异意见甚至反对意见并不是都消除或消失了,而是会始终存在着。在现代多样复杂的社会中,在某种意见上达成完全的统一,而没有任何疑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形成共识的过程中,不同的意见并不是完全消失了,而是被暂时搁置了。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求同,而暂时存异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求同存异是我们中国人常用的思想方法,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完全适应于社会分化的现代社会。

    最后,将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的共识转化为认同的态度和支持的行为。严格说来,共识还是一种共同的认知或认识,是一种共同的思想观念。它还不是态度和行为,还需要有一个向态度和行为转化的过程。一方面,是将共同的认识转化为某种带有情感性的认同,产生相应的态度倾向性,对大家共同面对的事情采取建设性态度;另一方面,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将认同和态度进一步转化为行为,特别是积极支持的行为。当大家都由此而采取建设性态度的时候,当大家都积极地从行为上予以支持的时候,凝聚共识的目的就圆满地达到了。当然,对有些共识者来说,可能并不会采取积极性的主动行为,但是他也不会采取反对的行为,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阻力的作用。可见,凝聚共识的过程,其实也是凝心聚力的过程。而习近平不仅经常谈到凝聚共识,而且也经常使用凝心聚力的说法。

二、凝聚共识的重要性

    凝聚共识当然是有必要的,否则就不会有人费心费力去做这件事情。特别是在我国,党和国家之所以这样重视这个问题,而习近平之所以如此充分地阐述这个问题,都说明凝聚共识的重要性。对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

    首先,从理论上看,凝聚共识是顺利推进社会性事业的必然要求。在多样化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他去做这样的事情自己可以做主,而且一般情况下也不太必要去与别人形成此事上的共识。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毕竟还有许多集体性社会性的事业,这些事业是需要许多人一起去做的。特别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所提出和实施的大政方针,很多都是重大的社会事业,需要全党全社会去共同推进的。只有大家形成共识,才能形成合力,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把共同的事业推向前进。如果对于一项事业缺少基本的共识,那么即使它非常必要和有意义,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推进。

    其次,从历史上看,能否凝聚起共识是一些历史活动成败的关键。习近平从中国历史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性,指出:从历史经验看,凝聚共识对改革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当时君主专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之统治集团内部盘根错节、相互倾轧,改革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的变法都遭遇了强大阻力,甚至弄得自己身败名裂。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是有改革观念的一个人。清代末年,社会矛盾积重难返,大局变革势在必行,各种观点沸沸扬扬,各种人物粉墨登场,搞得莫衷一是,张之洞感叹道: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说的就是因把握不好守成和变革的分寸形成共识之难。”[1](P45-46)这一论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再次,从现实状况来看,凝聚共识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与发展事业具有重要意义。20131112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推进改革的社会环境时,强调了凝聚共识重要性。虽然他多次谈到凝聚共识问题,但只有这次讲话对这一问题作了最集中最全面的论述。之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集中论述凝聚共识问题,就是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有着更大的复杂性,因而更难也更需要凝聚共识。新时期之初,凝聚改革共识是很容易的,但当容易的改革完成之后,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的时候,当社会已经完全多元化的情况下,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形成共识难度就空前增大了。这样,是否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就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凝聚共识最重要的问题,因而习近平才在这个问题上作了全面阐述。他指出:凝聚共识很重要,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 [1](P45)

    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凝聚共识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凝聚共识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从抽象的意义上讲,社会既然是若干人组成,而每个人的社会状况又不完全相同,因而总是会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也总是有凝聚共识的需要。即使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见分歧,因而也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凝聚共识。具体到当前的中国,我们就更可以看到,凝聚共识成为新时期特别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突出的主题。因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多样化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多样化了。这样,凝聚共识有了更强烈的需要,也成为更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应该更加关注和注重凝聚共识的问题,并深入探索其规律性。

三、凝聚共识的可能性

    凝聚共识本身是有难度的事情,是一项困难的工作。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思想领域中的事情,有其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切实存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而且更是因为它在现代社会中是建立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的,是以人们在利益和观念上多元多样为前提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主体性和自我价值凸显,而社会文化也日益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这样凝聚共识和统一思想的难度就加大了。

    习近平指出: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这就更需要我们下功夫去凝聚共识。”[1](P45)在这里,习近平强调了我国社会巨大的结构性变化,而且强调了这种变化和分化的深刻性,从而更加有力地表明了凝聚共识的困难性。

    但是,尽管有这些不利条件,凝聚共识仍然是可能的和现实的。不能因为有难度就否定形成共识的可能性,并放弃凝聚共识的任务。习近平鲜明地批评了那种认为不可能形成共识的错误观点。他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现阶段深化改革不可能形成共识,甚至把形成改革共识说成是伪命题。不错,现在党内外对深化改革思想认识上有较大差异,但越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就越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坚持改革这个重大问题上全党全社会是有广泛认知的。只要加强思想引导,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是完全可以形成共识的。要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这应该算一个方面,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1](P46)

    在利益和观念多元多样的情况下,把凝聚共识说成是伪命题,完全否定形成共识的可能性,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是无益甚至有害的。以深化改革而论,由于必然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也由于许多人缺少思想准备,因而党内外意见有较大差异,这是事实。但形成较大的共识仍然是可能的。首先,有共同的思想前提和起点,那就是社会大众对坚持改革的原有共识。在坚持改革这个重大问题上全党全社会是有广泛共识的。其次,有我们党致力凝聚共识的坚定态度,即越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就越要努力寻求共识。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和态度,就可能在困难面前放弃凝聚共识,最终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共识。再次,通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就可以形成最大的共识。在这里,主要是把各种处于分散状态的共识之点和积极因素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力量。最后,形成共识的过程也是善于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也就是说,它并不追求一种绝对的思想统一,而只是在差异中寻找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即最大公约数。这种最大公约数是一种共性的东西,是有相当抽象性的,而且正因为其抽象从而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因此,在这里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达到相同标准的共识,而只是追求大多数人的一定程度上的共识。这种相对性的共识总是存在的。

    从哲学上讲,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统一存在于差异之中。凡是有各种个性存在的地方,总有某种共性存在;凡是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地方,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统一性。问题只是在于,我们能否找到这些可能的共识,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种共识扩大到什么程度和范围。一般来说,越是决心大,努力和付出得多,则找到和形成的共识也就更多;越是抱着善意做工作,越是善于团结人,就越能形成更大的共识;越是善于从事宣传和说服工作,越是遵循思想传播和教育的规律,也就越能实现更大范围的共识。

    最后,*****记还提出并强调了非常重要的一点:能够凝聚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优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是以社会整体为本位的,是以大家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党和国家是人们根本利益的代表,能够作出真正体现人们根本利益的决策。人们相信党,相信国家,这是能够形成共识的重要前提和优势。这样,就会在思想上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同心圆,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强大的合力。2016419日,习近平在《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的讲话中,指出: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P335)

四、凝聚共识的多种途径

    凝聚共识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每一种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和作用,而把各种途径和方法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工程,那就更能够实现凝聚共识的目标。

    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凝聚共识。习近平指出: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1](P45)在这里,习近平是把凝聚共识当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来讨论的,并明确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二是及时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从前者来说,就是要多宣传正确的知识和正面的意见,形成舆论的导向,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认识。从后者来说,就是针对那些影响共识形成的思想困惑,作出合情合理的解答,使人们澄清疑惑,放下顾虑,形成共识。

    第二,通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逐步实现凝聚共识。这是习近平十分强调的一种途径。面对同一个事业,真正处于对立地位和反对意见的毕竟都是少数,而更多的是处于两极之间的人群。他们有潜在的共识,但也有疑惑和顾虑。他们最终采取怎样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他们。不能采取苛求和排斥的态度,而应采取包容和团结的态度。即使是对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只有其有一丝一毫的善意和可以团结的地方,都应以巨大的包容心去团结他们。这样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三,通过深化认识、揭示规律而形成共识。形成共识是一个认识过程,可以通过逐步深化认识,找到规律,从而形成共识。20131210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对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有些改革涉及深层次制度因素和复杂利益关系,一时难以在面上推开,要发挥改革试点的侦察兵和先遣队作用,找出规律,凝聚共识,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1](P50)这个思想是深刻的,人们之所以一时无法形成共识,不仅是利益差异的问题,也是认识差异的问题。在大家的认识还不深入的情况下,在规律性的东西还没有显现出来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形成明确的认识,也无法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只有在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特别是经过认识的深化而找出规律的情况下,统一思想和凝聚共识就有了共同的依据。可靠的知识是形成共识的最有利的条件。人们对于科学知识通常没有疑义,具有高度的共识,就是因为它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所以,在某些事情上为了能够更好地形成共识,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大家共同去深化认识,去探求规律。

    第四,以法律为依托凝聚共识。20171215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修改宪法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强调指出:希望大家善用法治思维想问题、作判断、出措施,以法治凝聚共识、规范发展、化解矛盾、保障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在完全漫无边际的情况下形成共识是非常困难的。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的限定框架和公认尺度中去寻求共识的。在一定的社会中,大家对某事形成共识的过程,是有法律的硬性框架为约束和参照的。事实上,正是社会的法治和法律,成为社会的最大共识,成为人们进一步形成共识的起点和条件。

    第五,通过理性沟通和平等协商凝聚共识。201771日,习近平在《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凡事都着眼大局,理性沟通,凝聚共识,才能逐步解决问题。从中央来说,只要爱国爱港,诚心诚意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不论持什么政见或主张,我们都愿意与之沟通。201834日下午,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多党合作舞台极为广阔,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凝聚共识的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的过程。正是在广泛发扬民主、大家畅所欲言的过程中,人们才能逐步地自然而然地形成共识。

    第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20161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形成广泛共识,应该有凝聚的核心。围绕这一大家公认的核心内容,可以不断扩大共识的范围。在我国当前,要实现广泛共识,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实现更大的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凝聚共识的产物,是最大公约数,同时,通过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和形成社会共识,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作者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