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升我国的科研实力和智库实力?鉴于科研和智库都高度依赖拔尖人才,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利用“互联网+代表作”方法发掘拔尖人才,让被埋没或半埋没的现有拔尖人才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此法简单易行,立竿见影。为此,本文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有多少拔尖人才被大材小用?二是如何快速甄别这些拔尖人才?三是切实可行的启动方案。
一、拔尖人才被大材小用
我国尚有多少拨尖人才被大材小用?显然就此问题很难给出准确数字,但是可以从流行的人才标准做出估计。人才标准的误区与错位、创新非共识、坏国际化陷阱等因素使不少真正的拔尖人才被大材小用。
人才标准的误区与错位。人才需要分类评价,也需要分级评价。人才可分为四等:合格、较好、优秀、杰出,优秀与杰出是拔尖人才,是学术带头人。不同等级人才的评价标准应该不同。用学历和“数数”(论文数量及发表刊物的等级国别、引用率、主持的基金等级和数量以及职称职务学术兼职等头衔)可评价合格与较好者;而对于拔尖人才则只有通过其代表作水平来衡量,其代表作应是突破性成果并以此来明确其在国际学术前沿的地位。甄别拔尖人才,不看其成果数量也不看成果质量,而只看代表作的水平和高度。科学史一再证明,科学家的水平是由其最高成就决定的,而不是由其成果数量质量决定的,拔尖人才是“以突破论英雄”的。从诺贝尔科学奖到陈嘉庚科学奖,奖励的都是具体的科学发现与发明创造,与该成果发表在何种刊物上、是否得到过基金资助、作者的头衔都毫无关系。“较好”标准是“数数”、是“以刊评文”,但这不是“拔尖”的标准。以解决难题、做出原创和突破为己任的拔尖人才往往不符合这些条件,他们潜心研究,多年磨一剑,原创论文也未必发表在国际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人文社科的原创论文更是如此。
创新非共识。学术成果依赖主观的同行评议和承认,使再好的原创成果也可能因非共识而受到质疑和冷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和经济学奖的成果被名刊拒稿而发表在普通刊物上的例子并不少见。创新非共识使得同行相轻、嫉贤妒能者有机可乘,也加剧了学界官本位的危害。
坏国际化陷阱。国际化应分为好与坏。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得到外国学者引用和承认似乎水平就高于国内,事实并非如此,西方学者与刊物是有偏好的,他们往往只对引进和应用他们理论的中国学者感兴趣,对迎合他们议题的论文感兴趣,对挑战西方权威的原创工作不感兴趣,社科领域更是如此。用ESI和基于SCI、SSCI等国际刊物发表论文进行学科排名,衡量的是学科的平均水平而非学科水平,学科水平是由学术带头人等拔尖人才的前沿水平决定的。ESI指挥棒让在国际上发表论文多者戴上了人才帽子,其中不乏“精致的平庸之辈”。
上述因素都不利于拔尖人才及时胜出,有相当数量的拔尖人才被大材小用,处于半埋没的状态。
二、“互联网+代表作”可快速甄别拔尖人才
甄别拔尖人才的关键是弄清楚其核心能力是什么?本文强调拔尖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创造力。本文进一步解决了科研创造力的体现与甄别问题,即能否做出突破性成果是学者拥有创造力的标志,“互联网+代表作”制度可以让突破性成果得到及时承认。
“互联网+代表作”包括四点:一是在网上规范展示其代表作,拔尖人才的代表作应是突破性成果。二是突破性成果有两个特征,即突破点四要素和用一个术语或一句话来概括其突破性贡献。三是突破点四要素包括:突破什么、怎么突破的、突破的结论、突破所开辟的新领域及其意义,这是突破与普通创新的区别所在。四是用原创概念、原创问题或一句话作为标志点来凸显其突破性贡献,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丹尼尔·舍特曼-准晶体、丘成桐-卡拉比-丘流形等。大师级学者具备标志点,本文将其扩展到拔尖人才,凡在细分领域做出突破者,均可具备标志点,并作为其学术招牌,依据突破点四要素和标志点一句话即可甄别拔尖人才。
面向学界的“互联网+代表作”可准确甄别拔尖人才,原因有六个:1.真正的高手都喜欢公开透明、公平竞争;2.突破点难以假冒,没有做出突破而冒充是很难的,就像勉强做高难度动作易露破绽一样;3.提出好问题、巧思路、新结论具有“难得易懂”的特点;4.旁观者清,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同行在场的情况下其他学者可以做出合理判断;5.盘点比较,有比较亦有鉴别;6.用查新和同行挑颠覆性错误等“开放式评价”确认把关。
三、“互联网+代表作”的启动方案
综上所述,大材小用的拔尖人才储量较大,发掘出来的效果显著,可快速提升我国的科研实力与智库实力。“互联网+代表作”是人才试金石,实施它需要明确三点:1.拔尖学者就是做出突破性成果的学者,决定其水平的不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而是其突破性成果的高度;2.学术带头人等拔尖学者应公开展示自己的突破性成果及突破点四要素以显示其在国际上的前沿地位,接受学界及公众的监督;3.大学与学科排名应以拥有拔尖人才数量为核心指标(基于突破性成果的拔尖人才指数),而不是靠ESI排名。作为一流学科,仅给出反映国内相对水平的A+是不够的,应具体说明该学科的哪位学者因做出突破性成果而在国际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如此,学科评估排名才能显示我国学科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差距和信心,才符合建设“双一流”的初衷。
“互联网+代表作”方法简单易行,可有效落实代表作评价制度,率先实行者可在官网上开设拔尖人才展示专栏,展示突破点四要素,即可产生立竿见影的识才奇效,抢占人才竞争的先机。当然,利用“程序公信力”,第三方评估机构、学术传媒等知识服务机构同样可以推行“互联网+代表作”,为发掘拔尖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