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李基礼: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分析的内在超越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21-09-27浏览次数:359


思想政治教育学引入生态分析法的具体途径同系统分析法一样,一方面是交叉学科研究和理论借鉴的结果,有学者将其比较全面地概括为视野扩展论、研究范式论、方法发展论、观念创新论。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求推动的结果,正因为系统分析法不能很好地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才产生了超越该分析法的生态分析法。

该分析法开辟了新的理论增长点与空间,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的截然对立,为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各因素的交互性、动态性、过程性、开放性创造了可能性。已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对此作了比较全面的揭示,下面侧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法如何超越系统分析法方面加以阐释。


一是该分析法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二分、各要素线性作用关系的简单模型,凸显了各要素间的非线性关系和网状结构。

具体而言,从该分析法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向、线性的,而是交互和网状化的,其作用方式也是交互的。比如在系统分析法视野下,组织制度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只产生间接作用。

但从生态分析法出发,则情形完全不同,组织制度与其他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它们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资源分配等产生客观影响,还会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甚至改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作用对行为主体具有自反性,这种自反性根源于组织制度中成员的反思性,他们会根据对周围事态的理解来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反过来又重构对事态的理解。

另外,各要素构成结构的边界是弥漫和不清晰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可以清晰地度量。


二是该分析法突破了系统分析法的静态分析模型,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和过程性方面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一方面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多变性。另一方面表现为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多变性。

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的各种因素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任何新的社会事态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影响不是确定的,而是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不是恒定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其因果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信息、能量传递不是稳定的恒量传递,而是随时可能改变其数值。比如社会突发性事件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影响是多变的,因为他们都会根据此时此刻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作出不同的反应。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主要是指各因素作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两者统一的基础在于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的自由性和反思性。比如某一事件的影响可能因为个人的记忆和心境的变化使原来已经终止的影响又通过回忆的方式再发生作用。


三是该分析法突破了系统分析法相对封闭的分析模型,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方面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打破系统与环境之间相对独立的区分,系统构成要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甚至是相互构成性的。正如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分析一样,文化既可以视为外在的环境,也可以视为内在的构成要素。

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因素随时可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要素,其内在意义是可以通过挖掘和建构的。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非线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征,有利于充分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各因素间的复杂关系。与系统分析法相比,该分析法具有更好的解释力。但不管怎样,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法“并不是要推翻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其实,两种分析法并非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和内在一致的。这种联系和一致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方面生态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生态本身被理解为系统,被称为生态系统,而生物所生存的环境也被作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其中。而且生态观的核心思想是有机整体思想,该思想正是系统论的中心思想。


另一方面从研究视角来看,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分析法一样,生态分析法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种客观态度和实证方法,视之为一种外在的客观对象,并对之采取一种客观化的因果分析。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法对系统分析法的超越不是一种否定,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根据有机整体思想和客观化的因果分析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把生态分析和前面所提到的系统分析纳入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分析中。



作者:李基礼

来源:2021年第6期《思想教育研究》

题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分析的内在超越及限度》


编辑:陈杜宇

审核:丁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