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
可以说生活的美好都是通过劳动得来的。整个人类社会是这样,单体的个人也是这样。热爱劳动本应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
可是,在现实社会中,并非人人热爱劳动,好逸恶劳者大有人在。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我们对孩子(学生)的教育有关。现在在家庭里,孩子都成了掌上明珠,当家长的哪有舍得让孩子做家务的,在有的家庭里,就连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一些最基本事情也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了。有个学生说,他从来不端洗脚水和洗脸水,这都是他父母的活,父母这样做是为了给他节省每一分钟用于学习。
现在的基础教育也是这样,追求的是升学率,同样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参加劳动。
有的学校甚至出现类似学生打扫教室这样的劳动也是由学生的家长代替的情况。这虽然是个案,却足以说明今天学校的劳动教育被忽略到何种地步。
现在大学的劳动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太大的区别。
课表上一些大学倒也把劳动教育列入其中了,但是并没走很好地落实,基本上都在走形式。特别是一些高校以社会化为由头,原来由学生做的很多劳动项目像清扫水房、宿舍走廊、教室等劳动都由社会化代替了。现在的学生真正是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说今天的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点都不为过。
在今年教师节期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这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必须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上好大学生劳动教育者一课,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多年来有的高校在注重劳动教育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尝试。有一次我去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一走进校园,给我的感觉是学校的院落整洁有序,与其它高校迥然不同。我很好奇地向他们学校的师生询问。经他们的解释,我知道了这所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注重学生崇尚劳动风尚的养成。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做法。在此我把该学校的做法推送给大家分享。
二、他山之石
以劳育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型学习”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劳动”能磨炼人、造就人,是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中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需要共同实践探讨的问题:
一是“产教融合”下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场域问题;二是“德技并重”下的传统美德培养路径问题;三是“知行合一”下的传统美德教育机制问题。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秉承“成都服务、服务成都”办学宗旨,坚持“德行天下、技走人生”的校训,紧紧围绕成都现代服务业办学,着力打造成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型学习”在校区试点、全面推广、深化应用的过程中持续探索深化服务型学习内涵。
■2011年,学校基于旅游专业、酒店专业等现代服务型人才培养需要,在花源校区启动“服务型学习”实践活动试点;
■2012年将其纳入思政实践教学管理,在高新、花源、青羊三校区全面推广实践;
■2015年学校将服务型学习纳入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体系,探究服务型学习与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不断完善了服务型学习体系。
基于服务型学习7年实践探索,学校不断创新传统美德教育的载体建设,不断深化传统美德教育课程与专业融合,不断探索完善自主、持续的传统美德教育机制,最终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区域特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体系。
(一)顶层统筹,构建中华传统美德服务型学习体系
学校面向成都现代服务业,坚持“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生活锤炼”,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围绕“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集体、服务社会”,提出了“崇尚劳动,君子六‘意’ ”的传统美德教育目标,以“文化熏陶、课程渗透、劳动升华”的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实施了“1+3+3+N”的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实践工程,构建了“三融合”的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课程,打造了成都文化特色的“一馆一讲”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空间,形成了具有行业和区域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服务型学习体系。
学校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进阶式培育。大一阶段学生全员参与服务型学习,负责学院所有区域的清洁卫生打扫,考核合格,记1个学分,以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集体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敬业、诚信、协作、环保意识;大二、大三阶段学生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主,重点培养学生领导、奉献意识,要求学生走出学校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不少于50学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测评系统积分。
(二)劳动升华,实施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实践工程
学校制定了《关于深化学院服务型学习的实施意见》《深化服务型学习实施方案》《服务型学习内涵课程开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面向全体学生统筹实施“1+3+3+N”的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实践工程。
1.成立1个中心,推行片区、小组工作制度
学校在以校长为主任,各职能部室负责人为委员的服务型学习指导委员会下设服务型学习指导中心,具体实施推进服务型学习工作。中心设置1个决策团队,4个部门(研发培训部、综合部、质检部、项目部),推行片区、小组工作制度,部门负责人均由学生担任。

服务型学习指导中心组织编制
其中决策团队编制4人,负责统筹中心组织运作;研发培训部设1个负责人以及多名讲师,负责项目课程研发以及项目人员培训;综合部设1个负责人、3名干事,负责中心行政事务、财务、采购、宣传等工作;质检部设3个组长、35名干事,负责服务型学习质量检查工作;项目部根据校区规模划分为9大片区、91个学习小组、每组约30-40人,负责具体的服务项目实施。
2.建立“3个机制”,提升服务型学习实效
团队建设机制,增强意识。打破分院、专业、班级建制的团队格局,对大一新生随机分配,组建混编小组,更大程度促进学生跨专业融合,培养学生协作意识。采用“竞聘定岗、见习培养、岗前培训”的方式选拔片区负责人、小组长,并由人事处、教务处、思政部、后勤产业部组成的学习讲师团共同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更大程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敬业意识、领导意识、奉献意识。
检查考核机制,强化效果。制定《服务型学习质量标准》,形成《服务型学习任务分配表》,采用“每节课督导+每日检查+每周统计+每月考核+年度考核”检查考核方式,确保服务型学习实践效果。
协同保障机制,合力推进。在《深化服务型学习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形成以服务型学习指导委员会统筹,院团委督查,教务处、思政部记录学分,计财处、后勤处、物管中心提供资金、工具、技术保障,分院(部)、学生处宿管科具体配合的协同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服务型学习各项工作开展。
3.实施“3种结合”,外延服务型学习教育内涵
学校将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勤工助学等结合,不断深化贯通到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中,丰富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内涵,让服务型学习机制更健全。
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将服务型学习《环境美化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管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型学习年度考核结果,服务型指导中心复核后,思政部记录1学分,不合格学生重修。
与综合素质培养结合。将服务型学习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管理考评系统。每月完成服务型学习项目内容,经评估考核合格可计3分,并进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
与勤工助学结合。服务型学习中心设置了103个勤工助学岗,对贫困生实施经济资助和非经济支持“双路径”的精准帮扶。经济资助上根据贫困学生的岗位出勤、表现等考核结果,发放岗位基本补贴、绩效补贴、浮动补贴;非经济支持上践行“成职领航”行动,对岗位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能力培养等。
4.践行“N个项目”,拓展服务型学习实践内容
在“教育即生活”理念下,围绕学生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不断丰富与拓展服务型学习实践项目内容。校内服务型学习实践内容以美化环境项目为主,学校取消物业保洁,由大一学生负责每日两次清洁全院500多亩校园23万余(建筑面积)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操场等建筑物和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校园生活环境做起,锻炼。校外服务型学习实践以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主,设计了“服务社区、锻炼自我”,“帮助他人、感悟自身”、“奉献爱心、感悟幸福”等实训项目,推进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全员参与,走向社会。服务型学习实践项目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促使学生在服务中把课堂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让传统美德在服务型学习实践劳动中得以体验、内化。
(三)课程渗透,完善“三融合”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课程
围绕“崇尚劳动,君子六‘意’”的育人目标,从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教学过程上将传统美德教育内涵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融入到人文素质提升课程、融入到职业素养提升课程中,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价值、精神、意识、行为等层面的认识,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实践提供具体指引。

“三融合”服务型学习课程
将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基础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主线,编写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导航与实践教程》,作为辅助服务型学习实践的教材。

服务型学习实践辅助教材(示例)
将传统美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提升课程融合,新设了《天府文化》《财富文化》公共必修课,优化了《国学智慧》《太极康养》等10余门课程,形成了沐浴经典与国粹传承类、艺术修养与内涵建设类二大类公共选修课。如在《财富文化》尊重财富本身应有的发展规律,并在运用和分配财富的过程中注重人文道德的建设,倡导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
依托学校各专业,将传统美德教育与职业素养养成课程融合,增设《现代服务业概论》公共必修课,优化《棋文化与中国智慧》《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专业核心课12门,建成《职业素质养成》等网络课程4门。如在《棋文化与中国智慧》课程中,挖掘棋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 “求索创新”的棋艺精神的融合点;如在《现代服务业概论》在讲授现代服务业知识的时候,从人文角度进行挖掘服务行业优秀专家、学者、人物的求索创新、刻苦专研、敬业奉献等精神品质,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文化熏陶,打造“一馆一讲”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空间
学校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有机结合,重点打造了“一馆一讲”(书香棋韵特色图书馆、成职讲坛)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实践文化滋养的氛围。
“一馆”—书香棋韵特色图书馆,是纵览巴蜀文化特色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场所。依托棋艺学院专业资源和图书馆馆藏资源,以“琴”“棋”“画”等元素装点,打造了“琴棋书画”文化墙;融入巴蜀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了“蜀地蜀风”文化体验区;以经典古籍《四书》《五经》内容,打造了“天书”文化长廊;以成都棋牌文化为重点,打造了“琴筝幽韵、棋界乾坤、黑白对决”于一体的棋艺文化体验馆;增设了以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朱子家训等为内容的“家风家训”主题阅读专区。
“一讲”—成职讲坛,面向全院师生,以“交流学术启心智,传播文化育人文”为目标举办大型系列讲座,是巴蜀文化特色中华传统美德传播与交流的主要渠道。举办了“蜀汉三国”、“巴蜀民风”、“人格修养与价值共建”等主题讲座,听众人数达到5万余人次。如四川杜甫研究学会会长张志烈教授《唐诗与成都文化》、易中天先生《儒家仁学结构与人类共同价值》、电子科大罗大明教授分享《价值观漫谈》等讲座,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通过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型学习,学校学生在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如在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象棋锦标赛获一等奖等。担任组长、片区经理、中心助理的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培养,15、16、17级服务型学习主管学生获省级及国家级奖项达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