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有个“粉丝”说,有个学生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但是仍兼多份职,让我谈谈对勤工俭学的看法。算是“约稿”吧,我把我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勤工俭学的定义是什么?百度里做了这样的解释:
·我国某些学校采取的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一种方式。
·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做工,把所得的工资作为学习的费用。
可见勤工俭学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学校而言的,一个是对学生而言的。作为学校来讲,应当充分利用勤工俭学这种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学生来讲,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学习。
一、从学校来看
一些学校对勤工俭学把握的还是很好的,把勤工俭学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体现了对学生“劳”的培养,避免了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像前几天介绍的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就做了很好的尝试。但是也有一些学校没有很好地把握勤工俭学的内涵,把学生当成了劳动力,变相地“租用”出去,学校得到了“劳动报酬”,对学生培养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则考虑的不是太多。显然这后一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需要加以改进或改变的。
二、从学生个人来看
对勤工俭学的把握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既很好地服务了社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自己“劳”的精神,又得到了经济报酬,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创造了条件,这样的勤工俭学是可取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应当大力提倡。但是有些学生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勤工俭学没有正确地把握。他们不是把勤工俭学作为助学的手段,而是另谋其它,不仅没有促进自己的学习,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有的学生把“勤工助学”当成了“致富”的手段。这些学生利用“暂时”的优势,以“勤工俭学”为名,一味地多挣钱,有的成了“小富翁”。结果虽然钱挣了不少,学业却没有同步得以提高,反而有所止步。这样的“勤工俭学”是短视的,只看到了眼前,没有看到长远。千万不能把“勤工俭学”当成致富的手段。
有的学生把“勤工俭学”当成了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手段。这类学生家境还是不错的,满足他们的学业生活绰绰有余。但是他们并不满足这些,而是追求更“富裕”的生活,追求高消费,把大好的学习时光“浪费”在“勤工俭学”上,其结果同样是生活水平上去了,学业却落下了,这同样不可取。
有的学生把“勤工俭学”当成了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手段。看到别的同学用名贵化妆品,自己也想用;看到别的同学穿名牌服装,自己也想穿;看到别的同学有高档手机,自己也想有……家里满足不了怎么办?那就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这大可不必。学生以学习为“天职”,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学业搞上去了,将来什么都有了;学业若是耽误了,甚至毕不了业,那损失不就大了?特别是虚荣心损失的还不仅仅是学业的问题,弄不好会把自己“诱到”邪路上去。我知道好多这样的案例,为了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虚荣心,有的学生嫌“勤工俭学”来得慢,于是铤而走险,偷盗别人的财物,结果被开除了学籍,甚至锒铛入狱。
还有的学生出发点不错,“勤工俭学”的目的与上面那几种情况不同,想的是通过“勤工俭学”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把大量本应用于课堂(学校)学习的时间,用到了“勤工俭学”上。这也是没有正确地把握“勤工俭学”的一种表现。“勤工俭学”是有培养能力的功能,但是培养能力不只是“勤工俭学”这一种途径。特别是一定不能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中,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没有学习能力,其它能力恐怕也难能培养的很好。
注意安全也应当是正确把握“勤工俭学”的应有之意。这里的安全是多方面的,像合同的签订;行业的选择;时间的早晚;交通的状况,等等,都要考虑其中。我知道有个学生想做家教,结果被骗,遭到了侮辱;还有个学生没有签订合同,结果受伤的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还有因为纠纷没有得到正常的劳动报酬的。
“勤工俭学”无论对学校和个人都是一种有益的助学模式,但是一定要正确地把握好,以使其正向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然就会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来 源:微信公众号“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