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到一所高校做报告,报告结束后,辅导员们问我四个问题,因时间关系,我没有在会上给予回答。这几个问题常常被有的辅导员朋友们问起,这里我通过公众号的方式做一个答复。
第 1 则
-为什么还做一名辅导员-
问:许多人基于西方大学的管理体制,提出辅导员这个职业最终会消失,我身边的一些辅导员也感觉这个岗位职业性不强,平时忙于琐碎事务而缺乏专业性。我们知道,曲老师您从辅导员这个岗位起步,走到了正厅级管理岗位,又回到了辅导员工作一线,做了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对于您做出的这样一个让人非常意外和震惊的抉择,我们非常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让曲老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答:其实我做出的这个选择大家如果关注我的公众号“仍然在路上”的话,应当比较清楚了。我写过几篇公众号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场景来回答这个问题,在此我再简单地做以回答。
做辅导员
初心一直未改
一、初心未改
我做辅导员的初心一直未改。我从1982年留校做辅导员时就没有想过做多大的官,我就有做一辈子辅导员的思想准备。
我非常愿意做辅导员这项工作。我觉得在大学里,对学生人生影响最大的就是辅导员。我想,当学生毕业的时候,他们说我是个称职的辅导员,他们为我点赞我就足矣。可是由于我工作“太优秀”了,在我工作不满三年的时候,学校党委就任命我做了政治系的党总支副书记,后来我又做了学生处长、校党委副书记,2004年底,被省委任命为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这样我就没有完整地带过一届学生,这是我始终感到遗憾的一件事。
2013年7月,在我56岁的时候,我不能再等了,我想在我60岁退休这四年里,我整好可以完整地带一届学生。就这样,我向省委组织部提出辞呈,我要回到高校做辅导员,我要带一届学生,完成我的心愿。组织上开始劝说我,不同意我的辞呈,后来因为我去意坚决,也就同意了。
二、有所不同
当然我和一般的辅导员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从当辅导员那天起,就把辅导员工作看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辅导员就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
和我的专业有关,我是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因此,我始终把辅导员工作依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下,把辅导员工作当成学问来做。我先后承担了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个一般项目(截止2013年),发表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百余篇,我即便在省厅工作期间,也没有放弃我的学术研究,我在去省里工作前,就是博士生导师,到省里工作做后,我仍然在原来的高校做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在我看来,我只是领导不做了,放弃了“官本位”,继续做一名教授不也是很好吗?
另外,我虽然有很多机会离开高校,离开教育工作,离开辅导员岗位,但是我都不离不弃,这与我的人生选择和追求有关。辅导员工作我觉得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辅导员工作也是幸福的职业,我把它看成我人生的幸福源泉。有人愿意从事经济工作;有人愿意从事建筑设计,我觉得培养人是最好的职业,即便我们一无所有,有了学生也就拥有了一切。我愿意推动这个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我下来不是经商了,不是赚大钱去了,那样会伤辅导员们的心。我想,我从省厅领导的位置回到辅导员岗位上一定会引起各界的反响,引起更多人对辅导员岗位的思考,这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即便我真是“牺牲”了也是值得的。应当说在我下来这五年的时间里,这种“效用”不断得以发散。
三、专业在哪?
其实辅导员工作专业性还是很强的。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这就是对辅导员教师的根本要求。
只是现在大学制度不完善,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冲淡了辅导员教师的角色。随着大学制度的不断完善,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教师队伍一定会建立起来。从这点来说,现在的辅导员教师应当早做准备,因为我们现在的辅导员教师选拔还是以管理为主的,这与辅导员教师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的定位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不管别人怎样看,作为辅导员个人还是要“心中有数”的。
第 2 则
-对年轻辅导员搞好科研的几点建议-
问:无论是在省教育厅还是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您应该都非常忙,在如此繁忙的工作状态下,您主持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五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独立出版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在科研上取得如此丰硕成果,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您能对我们年轻的辅导员做好科学研究给予一些好的建议吗?
答:我的科研成果很多都是在去教育厅之前完成的。应当说在教育厅期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搞科研,确实太忙,没有“整块”的时间,但我还是尽量挤时间搞科研,像不是必须参加的应酬我就以各种理由推辞掉了。即便如此,这也常常使我感到“烦恼”。我要回到学校的N个因素中,这也可以算个因素吧。我现在好了,有“整块”的时间了,我又找到了搞科研的感觉。作为一名老辅导员,也算一名学者吧,这里对辅导员搞科研我提出这样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做辅导员
初心一直未改
一、不要着急
不要着急,要注意积累。所谓科研,就是要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科学的认识,找到其规律性。显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细心观察,认真琢磨。
如果事物的规律那么容易就被发现,那岂不是想当“科学家”就当“科学家”了?岂不是人人都成了“科学家”?
不过这里的积累过程包含两个方面:
(一)科研实践层面
不过这里的积累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上面提到的那些主要指的是实践层面的,也就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我留校就做了辅导员,我后来做了学生处长、校党委副书记、高校工委副书记,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抓过辅导员队伍建设,从省里到学校之后,继续做了一名辅导员,因此对辅导员工作我还是相当熟悉。我曾经主持过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建构辅导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应当说我独特的经历对我申报这个课题还是起到了“先手”的作用。
(二)科研的理性思维
当然不是有了实践的积累就一定会发现“真理”。科研还需要有理性思维,脑袋要始终装着问题意识。要反复思考、反复琢磨。这就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理论思维对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没有理论思维即便实践再丰富,也难于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只能跟着感觉走。我写东西还是很快的,但是绝不是想写就写的,那是要经历理论和实践准备过程的,像有的论文,我都要准备个一年半载的时间才写。我在做学生处长的时候,毕业、招生、迎新、入学教育,一个环节跟着一个环节,有的论文我只能从年初构思,到年底“闲下来”的时候写。
二、依据学科背景
一定要依据学科背景,研究属于自己学科的问题。辅导员是干什么的?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所谓人生导师就是要比学生看得明白,能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有为学生解疑释惑的功夫;这就要找到辅导员教师的学科依托。
毫无疑问,辅导员的学科依托主要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当然可以借用其它有关学科的知识,不过不管怎样,这些借用来的知识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服务,不能本末倒置)。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科研一定不能跳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个大的学术范畴。我们有的辅导员员在科研上也是下了些功夫,但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有的辅导员研究怎样提高就业率;而有的则研究怎样提高考研率;这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什么关系?辅导员应当研究的是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就业观、那样的就业观;应当研究的是学生为什么要考研?是为了个人将来更好地就业,还是为了担当更大的使命和责任?
毋庸置疑,怎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怎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才是辅导员科研应当关注的,这样的研究才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味道,才是辅导员科研的着力点。
三、不要贪大
不要贪大。学术研究应当遵循的一条主线是,你所研究的问题是个问题;是个真问题;是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个你能研究的问题。
我们一些辅导员的科研前三个条件都符合,但是就是不符合最后一个,这就使自己的科研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境地。比如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进了党章。毫无疑问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是当前举国上下的重要任务。有的辅导员于是就写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大学生成长研究的论文。这样的论文题目就很大,一个辅导员写起来难免驾驭不了。这样的论文由某个地方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来写还差不多,起码也应当是个大学的党委书记吧。
四、从自身的优势出发
有些辅导员对搞科研有为难情绪,总觉得自己的理论水平不够。
现在的辅导员起码是硕士毕业,本身都有很好的学术素养和科研基础,无论什么学科,科研的基本要求是相同的,就是说辅导员都有搞科研的“先天条件”。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搞科研一定要“扬长避短”。辅导员搞科研的长是具有较丰富的实践;辅导员搞科研的短是理论功底相对弱一些。
“因此,辅导员在搞科研的时候最好眼睛“向下”,关注“形而下”的东西,把科研聚焦到“建构”上,而不要眼睛“向上”,关注“形而上”的东西,把某个理论体系阐释的多么完备。”
我从当辅导员那天起就非常注意寝室文化建设。
我当辅导员的时候还从我带的三个班中每个班选了一个学生住到我的寝室。
我做党总支副书记的时候,我还实行了“新老生同寝”管理制度,对寝室文化建设我有着较深刻的认识,我的第一篇国家级学术论文,就是发表在《中国高教研究》上的“论新老生同寝对大学生角色确立的意义”。
我1982年暑期留校做辅导员,从1983年第一个寒假开始我就到学生家家访。在我做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的时候,我仍坚持到学生家家访。我在回大连海事大学做辅导员的时候仍然坚持家访。我家访过上百个学生家,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我以此为蓝本,申报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创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模式研究。
到今天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论为什么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会有无数专家学者比我论述的深刻,但是真正像我这样尝到了“梨子”滋味的人恐怕我还是唯一一人。我发挥了我的实践优势。
第 3 则
-坚持以我为主-
问:曲教授走访了世界千余所大学,也被吉尼斯世界记录收录为“世界上参观大学最多的人”,让我想起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自己心中一直有个梦想,特别想去欧美国家高校访学交流,看看那边的高校人文,学学那边的学生管理。我想请教一下您:您走访过的国外大学当中,他们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我们国内的学生管理工作有什么异同吗?或者说国外的辅导员工作方式、工作理念对我们辅导员工作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你想到国外大学看看,了解一下国外大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情况,这个想法挺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这不是太现实,等你考察完了国外大学的学生教育管理再来做辅导员工作,恐怕早把学生“耽误”了。
我第一次出国是在1999年,那时我已经工作了17年,显然不是因为出国学习了国外的学生教育管理经验才来做好我的辅导员工作的。我先后去过几百所国外的大学,绝大多数高校都是这些年去的。
我在省厅工作的时候带过团队去国外培训考察,我出国的时候会利用一切机会多到大学看看,从不购物。特别是我从省里下来之后,我没有行政级别了,出国就方便了。我和我爱人的父母都不在世了,因此我每年春节基本都到境外过年,这样可以更多地参观国外的大学。在我去过的近三百所境外大学中,有200多所大学都是自费去的。我不是为了世界纪录,我希望更多地了解大学文化。我收集了大量反映大学文化的资料。
我还有个愿望,建个大学网站,把世界上的大学都放到我建的网站上,把中国的大学更多地宣传出去。这些对我个人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大家会有些帮助。
我这样说的意思是告诉你,想把辅导员工作做好不用出国也能做好,关键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有机会出国看看不是什么坏事,没机会出去也没有什么了不得。不过不管出不出去,这样两点还是要注意的。
一、国外也有思政教育
国外是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的人总是“断言”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言外之意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对国外大学的误读。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词罢了。像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人格教育是什么?我看就可以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有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它们的“主旋律。”我在耶鲁校园里看到过一尊塑像。这个人叫内森·黑尔。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耶鲁的一名学生。他被英军俘虏了,英军看他这么年轻就想劝降他。“要杀死你了,你没有遗憾吗?”内森·黑尔坚定地说:“我有遗憾。我唯一的遗憾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大布什、小布什、克林顿、希拉里,都是耶鲁的校友,但是在校园里根本看不到他们的塑像。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内森·黑尔精神鼓舞下成长起来的,内森·黑尔已经代表了耶鲁发展的方向。
怎么能说国外的大学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呢?要知道,耶鲁大学还是一所私立学校呢!
二、我们的优势
要看到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一个体现,也是我国大学发展的一个优势。我们一再强调的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学一定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当然这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能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不是辅导员一支队伍就能解决的,但是应当看到的是,辅导员队伍无疑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作家柳青讲过,人生的紧要处只有几处,特别是在青年的时候。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很好地成长,我们建立了辅导员队伍,使他们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这是非常必要的,是国外大学非常“羡慕”的,也是他们难能做到的。
有一次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与一位由国内去的学者交流。他就跟我说,西方大学为什么强调自我教育?其中一个原因是西方大学一般不解决学生在校的住宿、吃饭问题,只能自己管理自己,他们“舍不得”、也“拿不起”这么多的资金来专门聘任一批为学生解疑释惑的人。这位学者讲得有一定道理。
第4则
-把辅导员工作做好-
问:老师好!我们每位同仁都知道,在高校辅导员工作非常重要,然而对于现在辅导员工作的现实状态,可以概括成以下一句话:即辅导员工作说起来重视;做起来轻视;忙起来忽视。对于这样的现象,以您多年的思政工作经验和高校管理工作经验,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或者对于我们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吗?
答:辅导员队伍建设涉及主客观两个方面。所谓主观方面指得是辅导员自身;所谓客观方面,指得是社会、学校等环境条件。
辅导员自身
社会、学校等环境条件
一、客观方面
首先谈一下客观方面,如果国家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就不会有辅导员队伍。
2004年8月,国家出台了“十六号文件”;2015年,国家召开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2006年,国家召开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题会议,颁布了“24号部长令”;2016年底,国家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到会发表重要讲话,接着下发了“31号文件”。
这一系列的讲话、会议、文件,还有这期间国家召开的相关会议,都强调了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客观环境,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原来相比,有的高校没有辅导员,现在有了;有的高校不给辅导员评职称,现在评了;有的原来评不上教授职称(学校的条件不符合辅导员教师学科特点),现在评上了;原来没有省级部门下发专门文件给辅导员评职称,现在有了(我在省教育厅工作的时候,于2008年就下发了辅导员职称评审意见,目前有六七百人评上辅导员教授、副教授)。
应当说辅导员队伍的如此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国家重视的结果,不然不可能有这样的局面。看问题一定要有辩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至于你问题中提到的那些情况,也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是那不是主流,那是因为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造成的,随着客观环境的不断向好,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定会逐步得以解决。不过想现在就处在“尽善尽美”的客观环境里,这只能是良好的愿望。
二、主观方面
“我们不被重视。”这是常挂在辅导员嘴边的一句话。我是一名老辅导员,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主观上可千万别把这样的话当歌唱了。不是有为才有位吗?
我始终记得毛泽东同志讲过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理想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理想的实现还要靠我们辛勤的劳动。
你怎样才能被重视?你重视你自己了吗?
“我刚留校做辅导员的时候也是不被重视。在新入职教师见面会上,当系主任介绍我是辅导员的时候,那些新入职的搞专业课的教师根本连看都不看我一眼。”
辅导员是干什么的?“好人”还有当辅导员的?
“我看得起我自己。什么是专业?辅导员怎么就不是专业?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工作所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大学里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一个学生价值观若是错了,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什么用?辅导员一定要有学科自信。我把我们系看成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轮船,船上的每个人有着共同的命运。”
我从不计较谁干多了谁干少了,别人的需要就是帮助别人的机会。我替我们资料员取报纸;替办公室老师扫办公室;哪个老师的同学从外地来了,到他们家找他们来到系里成了我的专属……我就像打麻将的“混”,哪里“缺牌”我顶到哪里。有一次我们系主任在会上说:你们谁来不来根本看不出来,小曲要是半天不来就看出来了。我工作的第一个寒假就去了学生家家访,大连周边的区县学生家我都是骑自行车去的。吃得那个苦现在即便想吃又哪里能吃得到?
我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工作一年后赶上了百分之三涨工资。给谁张不给谁涨?领导很“难心”。没有办法,系里决定采用投票这种最简单的“公平”。结果我排在了第一位。我找到书记和主任,我不愿涨这级工资。书记和主任劝我说:“别难为我们了,你拿着吧,不给你涨就乱套了。”我“被涨了”一级工资。记住不争而得啊!
通向未来的辅导员之路,虽然不是鲜花铺满的路,但是一定是阳光普照的路。
希望行走在这条路上的辅导员们,把人生的追求和辅导员工作结合起来;把人生的幸福和辅导员工作结合起来。这样你就不会烦学生了,就不会只想“双重晋级”的事了。想想你这一生到底想要什么?有了学生不就有了一切吗?
记住马克思的话: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辅导员,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莫抱怨、莫牢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来 源:微信公众号“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