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体性是知识与存在的哲学基础,也是社会生活的价值规范性的源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主体性以新的内涵与意义。立足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应以主体性建构为旨归,深入理解新时代的学理价值和内涵,反思西方主体性理论的困境,把握新时代主体性理论的重大创新和深层旨趣。
【关键词】新时代;时代新人;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确证的根基,也是社会共识和秩序凝结的内在纽带,人的培养重在人的主体性建构。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1]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新使命,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载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也是具有新时代特质的人才培养新理念。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当前,主体性建构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基。
一、新时代的学理价值和独特内涵
新时代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时间,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社会时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人们的时空感受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柏拉图认为时间是理念的摹本,时间的本原是永恒,数字是外在符号。他说:“创物者造了一个这样的有运动、有活力的生命体,就等于给不朽的诸神立殿。于是他高兴地决定仿照它而造一个摹本,使之与原本相像。因为原本是永恒的,所以他把宇宙也造成尽量是永恒的。不过,完善的原本本性上是永不消逝的,要把这一本性完全给予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决定设立永恒者的动态形象,即设立有规则的天体运动。这样做时,永恒者的形象就依据数字来运动。永恒者仍然保持其整体性,而它的形象便是我们所说的时间。”[2]33伊壁鸠鲁认为时间是人对感性知觉的把握,感性知觉是形体化的时间。马克思认为时间是人的主体尺度。马克思在著作《工资、价格和利润》中提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3]532
由此看来,时间作为人的积极存在,是表征人的生命力的符号;时间作为人的群体或国家在世界生活中的积极存在,也是这个群体或国家在世界发展过程中生命力的呈现。世界历史的形成并不是平铺直叙的物理时间堆砌,而是各个民族国家发展的精彩时刻的承继。新时代标志着中国人主体意识的整体觉醒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在世界发展的舞台上找回属于自己的时间,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建构具有自身特色新的社会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史诗般的图景。
同时,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是新时代所处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新时代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壮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符合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诉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外历史上前所未有,将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神话,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自信。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努力为之奋斗的社会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团结进取、众志成城的动人画卷。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主体性和国家影响力的呈现。这一切都是以往所没有的,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时代新人”的重要内涵和理论贡献
“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主方向,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大命题,这也是教育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会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4]
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时代新人”重要内涵。当代青年身处新时代,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筑梦人。当代青年面临着重大的人生际遇,将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乃至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见证者。在当代中国,民族复兴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最大公约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就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当代青年富有时代气息的鲜亮印记。
“新”是“时代新人”最重要的特征。“新”并不是孤立的现时态,而是连续的历时态的组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注重“时代新人”的培养,“新”的面貌是人的外观形式,“新”的内容则因时而宜、与时俱进。“新”体现了党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先进性和超越性,既符合所处时代的社会需要,又发挥着引领社会的作用。“时代新人”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丰富,人的发展要素也在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民族充满活力的体现,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其中的“劳”更是彰显了劳动的历史价值、人的主体价值和人文情怀。
“时代新人”的提出,不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具有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时代新人”理论走出了西方社会人的发展模式的泥淖,对当代社会中人的发展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西方语境里,主体性产生于近代。笛卡尔认为,主体是从自我意识出发规定一切存在的概念,是一个自主、自足和自因的实体。笛卡尔说,实体是“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5]156费希特则将自我看成唯一的终极存在,是真正作为主体的理性存在物。西方主体形而上学将中世纪神学完全抛到了历史的角落,人的主体性得以发现和确立。但是,西方近代语境中的“自我”仅仅停留在“应当”的层面,没有达到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统一。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最终造成了道德权威和价值共识的消失、虚无主义的产生,以及社会共同体的瓦解。尼采认为,资本主义充分选择的自由民主使人从传统权威中解放的同时,却失去了历史的根基和远大抱负,走向“精神动物的王国”而成为“最后之人”。实质上,西方的主体性是以“自我意识”的神化取代传统的“神性”,以市民社会的市场共同体取代传统的家庭和政治共同体,看似将原有的宏大整体碎片化,实则并没有关涉到“我”的同一性,以及实践的个别性、差异性、特殊性和历史性。
三、“时代新人”主体性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创新
主体性的发现始于人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拥有独立意志并自主决定的社会化个体。马克思把主体性放置于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有意识活动的有机统一中考察,认为人首先是社会的存在物,同时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马克思指出,物质根源是支配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必须将主体性纳入到“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认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是类生活较为特殊或普遍的方式,未来社会应该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来超越市民社会,用社会性价值替代个人主体性价值,以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共同体的和解。“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6]119在马克思看来,个体不是纯粹的,而是复合的,个体有限性与无限性的通达可以转化为个体向其他个体、群体和历史的延续,人的主体性不仅是理性自我的充分显现,还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历史集团(阶级)是历史进程重要的实践主体形式。卢卡奇将意识与社会总体联系起来,认为无产阶级是认识社会总体现实的自觉主体,能够发现与其客观状况相符的思想。“无产阶级及其发展的某一点上的自我认识,无论是主观的或是客观的,同时就是对整个社会所达到的发展阶段的认识。理解它就是认识趋向总体的趋向所持的方向。”[7]77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来代替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个体通过自由联合实现主体性和共同体的融合。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信息社会高度发展,国际交往更加频繁,全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全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许多共同亟待解决的问题,“类”的关切已成为社会共识,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8]697
然而,面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应该从哪里交集并逐步实现呢? 显然,自由人的联合体还相当遥远,新的共同体只能立足于自然、社会、世界三重纬度,从各个共同关注的主题来重构。从人与自然的层面看,就是建立基于生命意识的共同体,以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来奠基良善社会;从社会群体的层面看,就是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共同体,在中国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世界关系的层面看,就是建立基于共同命运关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三重共同体是当今世界实现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建构新的人类社会生活和秩序的理论铺设。要树立新的共同体意识,必然要实现人的主体性的重建和完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主体性”理论上有两大创新,一是新时代的“主体性”是阶级性、人民性和人类性的统一。人既是物质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新时代人的主体性生成必须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人之主体性的政治基础,人民性是人之主体性的价值基础。这是由于阶级社会的利益分化,人类性话语和普遍利益只能通过处在上升时期新阶级的阶级意识来表达。“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6]100
新时代“共同体”是主体性生成的现实路径。新时代“共同体”理论包括“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三重内涵,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有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新时代共同体理论着眼于当代世界整体发展与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将民族、国家与个人统一于命运的关切,并超越国家制度等隔阂扩展到全人类,创建了一种基于感同身受的命运和同舟共济的行动的共同体,找到了中国文化和其他各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交融中的共同话语,使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获得了现实支撑,这是马克思社会化的人类与当代社会实践的对接。
二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主体性正式提出。任何一种共同体的形成都要经过个体与整体的磨合,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政党发挥着这种桥梁作用,而且,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价值共同体,是一个充满理想、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政治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6]285《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党人任务的论述在新时代并未丧失其意义,“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6]285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开篇即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命”一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及了十多次,这其中蕴含着政党理论的重大创新。以往的政党理论都是将政党作为治国工具,忽视了政党的价值功能。G·萨托利说:“政党首先且最主要的是表达的手段:它们是工具,是代理机构,通过表达人民的要求而代表他们。”[9]56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执政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和主体责任,这显然与西方的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之中不仅履行政党的表达功能,还发挥着社会建设和引领功能。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言,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因此,使命型政党是党的主体性的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创新,标志着政党主体性的确立及其理论的形成。
四、“时代新人”的主体性及其建构路径
人的主体性建构,首先应理清人之主体的三层含义:一是作为个体的主体,主要指人的意识自我和实践意义上自我的统一;二是作为群体的主体,主要指人在自身社会交往中的集体意识和群体认同;三是作为人类一员的主体,主要指人的类意识觉醒和整体共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体性和目的性来源于人的生活实践,人的意识和精神作为实践的产物必定呈现出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亚里士多德指出,共同体“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10]8西方近代主体性理论充分揭示了人自身及社会的分化和竞争,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注重于人自身及社会的融合与和谐。新时代人的主体性应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围绕人与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寻当代人的生活逻辑和主体性生成,重建人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句话是对“时代新人”角色、责任、使命和特征的最新概括。“时代新人”是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方位中的中国人;“时代新人”的角色是担当历史大任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责任和使命是民族复兴大业,这是新时代主体角色的使然,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时代新人”的定位将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纳入到一个新的视野,以主体性的角色审视自身的神圣使命,增强了主体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时代新人”实质是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类”特征的实践主体,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自身的自由自觉的人,是一种统观历史面向未来创造自己生活的人,是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和展开。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且人又是社会的起点、归宿和目的。社会不是实体化或物化了的社会,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社会是作为实现人的生存方式而存在的。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1]122
“时代新人”主体性的建构,应当立足于个人和个性都很突显的现代社会,将中华民族重精神的传统和轰轰烈烈的新时代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变原有的灌输导向为个人意志生成为主,在中国式的现代化语境中实现主体性自在自为的建构。这是因为:“国家,不管是那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均要以力量与和谐为支柱。……领导权所要求的,不是一般的和谐,而是友善的(积极的)和谐,在这种状态下,公民所希望的,正是统治阶级所要求的。”[12]77在实践生成中,首先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是主体性的顶层设计,统摄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主体价值的终极追求。其次是实践养成。理想信念只有进入实践的领域才能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人的主体性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得以确证的。再次是制度保障。制度能够将责任、结果和利益捆绑在一起,使主体的行为得以规范并内化于心。最后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全方位全过程塑造“时代新人”。
总之,蕴含着个体、群体和类的主体性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当这种意识深植于人的内心并在生活层面不断展现出来时,人的精神面貌必将焕然一新。就此而言,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新时代,是彰显当今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是中国人迈向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时代新人”是当代中国伟大实践中呈现出来的社会化的人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召唤使命,使命承载梦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时代新人”的主体性的构建必将避开西方近代和后现代的危机,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本质属性,在个人生活的目的与社会生活的统一之中实现主体性理论的创新和飞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
[2] [古希腊]柏拉图.蒂迈欧篇[M].谢文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 J.weitch,ed.The Meditations and Selections from the Principles of Rene Descartes,La Sall:Open Coert,194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意大利]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 [俄罗斯]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M].徐昌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原载《思想教育研究》,作者单位系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