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是什么?
这里的课,指得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那么,课是什么?
“课”字的写法由“言”和“果”两部分组成。“言”就是说话,就是表达;“果”就是果实,就是收获或效果。在此我们可以把“课”简单地理解为通过语言表达所达到的授课结果。但是这种表达不是随心所欲的,就是说不是谁都可以表达的;不是想表达什么就表达的……
要想取得“课”的效果,就要依据“课”的要求来进行,就要好好地表达。总得来看,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还是能够依据“课”的要求,认真备课,努力使这门课达到“学生喜爱,终身受用”的效果。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门“课”还没有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效果。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都怪罪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上,不过有一点与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还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说我们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教学与“课”的要求还是有点相悖的。
二、谁来讲课?
“课”由谁来讲?“课”由担负这门课的教师来讲,这是天经地义的。
可是事实上我们有些“课”都是“代讲”的。这里的“代讲”不是说这门课在主讲教师有特殊情况的时候由别的教师来替代讲授,说的是主讲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以各种理由(包括以创新教学方法的名义)运用多种形式,尽量地使自己少讲,甚至不讲。
有的教师,以大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名义,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尽量地发挥,谈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然后教师再加以“点评”;有的教师,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名义,课上让学生介绍当地的文化,学生讲得一些东西与“课”的内容根本不相关;有的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为名,过多地播放影视片;有的把别人的课件拿来,不加“取舍”,没有深“加工”,便照搬到课堂上;有的教师,“尽量”上讨论课,以此替代了教师的讲授;有的教师,课件制作的“花里胡哨”的。本来就是为了说明问题的照片,“自然”地放到PPT上就完事了,结果为了追求“艺术”效果,每张照片“飞来飞去”的。“飞行”的时间越长,讲授的时间岂不是越少?
三、把课“讲好”,“好好”地把课“讲好”不就得了
这里不是说不可以“创新”,特别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传统那种只有教师有知识,学生只有从教师那里才能得到知识的观念遇到了现实的挑战;教师的“一言堂”亦不合时宜。
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研究性教学,增强“课”的效果,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真是要认真加以思考。
不过我认为,既然是“课”:就不是“看电影”;就不是“座谈会”;就不能“七嘴八舌”地“弱化”教师的主讲地位。
作为教师,就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占有”属于教师的讲授时间,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要告诉学生的告诉学生、把学生应当记住的让学生记住。
我上课的时候都是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然后结合我的人生体验跟学生娓娓道来。我的课件都是最“初级”的原始制作,我把和讲课有关的照片粘贴到模板上就完事。我总觉得我有的是话说,真“舍不得”把课上这有限的宝贵时间给学生,我的讲课从来没有放过视频,也很少搞那种“讨论课”,我基本上都是“一言堂”,效果也很不错。
这几年学生给我写了能有几十万字的听课心得。有一次有个学生课间跟我说:“您征服了我。我刚来的时候有个学姐跟我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最好翘课的课。我感到我最愿上的课就是您的课。”
来 源:微信公众号“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