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训

《当代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1-18浏览次数:199


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被诟病的一点就是理论性太强,与人们观察到和体验到的政治现实和社会生活距离太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结果,给人的印象就是思政课既不能解释现实,又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政策制定者意识到这一问题,尝试着去解决。从现有的做法来看,就是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设置实践教学板块,每门课都有规定的学时,对学分也有总体的要求。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空泛,组织也较为困难,因此,其效果大打折扣。

    作为一门讲述国情和国家战略、彰显家国情怀的课程。《当代中国》强调顶天和立地,既要接天线,也要接地气,所以,亦不能脱离实际,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课程内容更丰富更饱满,让青年学生们对当代中国的认识更立体更全面。

    在我们的课程中,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来看,坚持小切口切入大主题。课程讲述的内容一定要新鲜,教师使用的材料一定要接地气,为广大青年学生们喜闻乐见,就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就是他们每天关注的事,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他们的认识密不可分。过去,我们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要求,国内外的热点事件,社会生活当中引起热议的话题,在我们的课程中必须有反映,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课程必须有回应。这个做法要坚持。

    其次,从教师团队建设来看,要引入更多的实务专家参与教学,让他们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到课堂上来,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来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我们的专业教师形成优势互补。这些实务专家,既可以是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也可以是某一领域的技术专家,还可以是某一行业的企业家。但实务专家毕竟不是思政课教师,甚至不是教师,对我们课程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并不了解,这就需要在课前做充分沟通,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特别是让他们掌握思政课的话语体系,与主要是理论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从实践教学来看,作为一门课程,《当代中国》可以建立适合课程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的安排,选择一个角度去深入观察和感知当代中国的变化,并形成相应的实践教学成果。这些成果还可以通过课程的网络平台比如公众号予以发布,成为课程共享资源。一般来说,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原因有三:第一,很难做到全覆盖;第二,学生参与兴趣不高;第三,成果的体现形式单一。我们在做《当代中国》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时,要注意克服以上问题。我认为,只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上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首先,主题要聚焦,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其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适当予以激励,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思政课讲述的理论,如果不能通过实践得到验证,不能在实践中得到丰富,这种理论将会黯淡无光。只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才能让我们的理论闪耀着的真理光芒,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