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训

北宋思想家张载的“横渠四句” 蕴含着哪些哲理?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2-25浏览次数:1225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北宋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冯友兰先生称其为横渠四句。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

为天地立心

    “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此处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的规律性。张载的思想深受易学的影响,曾在长安坐虎皮椅讲《周易》,并且著有《横渠易说》,因此他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与易学密切相关的。张载用太虚即气,解释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体,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他同时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两面构成的。

  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天地本无,但人有。因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张载云: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人把自身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天地之间,与天地合而为一。《西铭》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仁民爱物的观念,将仁爱的对象推及万物,提升了儒家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境界。所谓的为天地立心,就是为人类社会建立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正如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我们得一字。

为生民立命

    “立命源自于孟子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个人不管寿命长短,都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尽心知性知天,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控自己的命运。

  张载所谓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安身,即生活有着落,立命,即灵魂有安顿,精神有依归。张载特别强调对孤寡羸弱、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照顾,要使他们生活得到应有的照顾。《西铭》云: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精神有依归就是要设法提升老百姓的心灵层次,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着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道不仅仅是自我的修炼,而是在修身的基础上,修己安百姓,正人正己,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化天下,使天下归仁,即通过各种教育、教化的途径,使正确的思想深入人心。为生民立命,就是要为民众确立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和价值观念,建设精神家园。我们得一字。

为往圣继绝学

  往圣,是历史上的圣人,绝学就是中断了的儒学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主导思想,张载认为:北宋时期,由周公、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学已经衰落,在这种情况下,要继承儒学学统,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张载正是怀着这样的学术使命意识,俯而读,仰而思,博采众长,创立关学,成为了与”“”“并列的理学学派,影响了关中学术从北宋到明的800多年,对塑造关中人乃至中国人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使命,张载对儒家典籍进行了系统阐释。可以说,通过这些努力,张载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就,实现了自己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使命,为儒学在宋明的复兴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司马光称赞他:中年更折节,六籍事钻研。羲农及周孔,上下皆贯穿。造次循绳墨,儒行无少愆。师道久废阙,模范几无传。先生力振起,不绝尚联绵。……当令洙泗风,郁郁满秦川。

  张载对儒家典籍进行了系统的阐释、精心的研读,形成了独到的见解,著有《横渠易说》《正蒙》《东铭》《西铭》《经学理窟》等著作,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张载看来,人心否塞,人欲横流之时,必须研究义理,乃可以自拔于流俗,不至于戕贼其天性,作为学者,应该研究义理之学,切勿空谈心性。我们得一字。

为万世开太平

    “太平”“大同是周公、孔子以来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实现《西铭》描述的民胞物与”“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要把这样美好的蓝图和社会构想变成现实,必须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经世致用的学风,为国泰民安和社会的安宁和谐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张载为学不尚空谈,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乐兵刑之学。张载年轻时候就向邠人焦寅学习兵法,并曾想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收复失地,21岁的他就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欲收复被西夏夺去的洮西之地的设想。范仲淹在延州(今延安)召见了张载,认为张载作为儒生,日后定成大器,便劝他弃武从文,勉励他从《中庸》读起,研习儒家经典。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苦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道家之书,后觉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历经十余年攻读,张载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通的道理,逐渐形成独特的关学体系,终成一家之言。

  张载为政期间,躬行礼教”“敦本善俗,取得了不凡的政绩。晚年回到横渠书院著书立说,仍然不忘体察民情,在关中多地实施井田制,恢复周礼的实验。在张载的心目中,只有崇礼贵德”“躬行礼教,实行仁政,德治,才能开创万世太平的基业。我们得一字。

(文章原标题为《“横渠四句”承载的哲理》,刊载于《学习时报》2019222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