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周玉、马建军: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评析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3-06浏览次数:2983


【摘  要】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种种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或是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说得一无是处,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误夸大为整个改革开放前的错误;或是放大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歪曲改革开放的性质。其反映出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还“要不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还“要不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朝什么方向改”这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误区,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迷雾,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关键词】改革开放;历史虚无主义;“两个不能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以此为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者既“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1]112。为此,习近平明确强调“两个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112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是在网络中却出现了种种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或是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说得一无是处,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误夸大为整个改革开放前的错误;或是放大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歪曲改革开放的性质,认为改革开放是走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等等。这些言论反映出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社会主义“还要不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还要不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朝什么方向改”这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若任其泛滥,必将严重扰乱人们思想,使广大群众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质疑。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迷雾,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2]具有重大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成就不容否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3]79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但它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1]112。因此,“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1]112。这是一个关系到在改革开放中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的重大政治问题。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围绕社会主义改造、十年“文革”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等问题,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抹黑。下面对之进行一一评析。

(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搞早了”,原因是中国经济文化落后,未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是否“搞早了”,在十月革命前后,这个问题就早已有之。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但落后国家是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4]830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5]776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3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因为“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已经“成熟”。[7]诚如邓小平所言:“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8]223

  还有观点以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对私有制的发展,而对社会主义改造消灭私有制提出质疑,认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社会主义改造本就“不该搞”。这是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相对立的错误观点。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的,而我国的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和抛弃,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消灭私有制,如今又发展私有制,这个问题“只要放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来思考就容易理解”[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果不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可能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不可能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后,必须要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并确立公有制,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都要经历的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而当前我国在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后又发展私有制,其根源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客观要求多层次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当然,发展私有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要建设没有剥削、没有私有资本、发展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社会。[9]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党领导人民作出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之一。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10]14所谓社会主义“搞早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等言论在现实成就面前都不攻自破。

(二)关于“文革”和“文革时期”的问题

  如何评价“文革”和“文革时期”,这是评价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不能绕也绕不过去的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改革开放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将“文革”和“文革时期”相等同,借对“文革”的彻底否定来彻底否定“文革时期”,直至彻底否定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个历史。

    “文革”和“文革时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混淆。“文革时期”是一个时间概念,其落脚点是“时期”,即从1966年至1976年发生“文化大革命”的这段时间。“文革”则是指在此期间发生的一场政治运动。因此,“文革时期”不等同于“文革”。[11]不能因为“文革”的错误,而彻底否定“文革时期”,更不能因此而彻底否定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个历史。

  当然,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个历史,这是从整体意义而言的,并不是说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的错误,更不意味着要回避甚至掩盖“文革”的错误。我们党对自己的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12]12。对于“文革”,我们党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已经作出了科学结论,明确指出其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3]809-811,必须彻底否定。

  但是,“文革”不等同于“文革时期”。一方面,在“文革”时期,除了有“文革”的错误外,还有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并且这种斗争“一直没有停止”[3]816过。正是这种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3]816 另一方面,“文革”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如“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 [3]816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3]817

  因此,客观对待这段历史,不能无视这期间党和人民同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以及这一时期取得的重要成就。这个时期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增强了我国的国防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后来邓小平讲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3]279

  总之,客观评价“文革”和“文革时期”,要将“文革时期”同“文革”相区别。“文革”时期除了有“文革”错误的一面,还有党和人民同错误、同反革命集团斗争的一面;“文革”时期除了有巨大损失的一面,还有重要成就的一面。借“文革”的错误而彻底否定“文革”时期,甚至彻底否定改革开放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这不只是对待历史不负责、不公正的态度问题,更是体现了别有用心的政治意图。

(三)关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问题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同开国领袖毛泽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时期,集中表现为肆意渲染、夸大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以达到丑化党史国史的目的。

  关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我们党早已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决议》无论是对我们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期间工作中的错误,还是对“文革”的错误,都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3]808814。《决议》同时强调,由于“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因此“不能把所有错误归咎于毛泽东同志个人”[3]808。毛泽东虽然在“文革”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3]825在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时,邓小平强调,毛主席“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14]344-345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座谈会上,习近平也指出:不能否认,毛泽东同志“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12]10。同时,习近平坚持了邓小平和《决议》的观点,认为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12]11习近平指出,在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12]11。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12]11对革命领袖,“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12]12由此可见,对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我们党不仅是敢于承认,而且还对之进行了正确分析和坚决纠正。

  对毛泽东的晚年错误,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是必要的,无可厚非。但是夸大毛泽东的晚年错误而全盘否定毛泽东,则是给毛泽东抹黑。毛泽东是和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融为一体的。“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14]301-302抹黑了毛泽东,就意味着打开了丑化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突破口,意味着打开了弄垮国家政权的突破口。因此,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特别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种手法,以免造成群众的思想混乱。

  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5]375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我们应立足当时国际国内的社会条件具体分析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既要敢于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同时也不能片面放大失误进而全面否定取得的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根本成就。否定这一时期,不仅抽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根基,也必然导致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因此,习近平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1]113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这是“前车之鉴”。[1]113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性质不容歪曲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6]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16]1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将改革开放歪曲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貌似认可的态度将改革开放视为“幡然改悔”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走向成功的过程;一种是将当前出现的社会问题、消极现象归咎于改革开放,以全然否定的态度将改革开放视为走上了资本主义邪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对这两种观点认识是否清醒,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要不要改”“怎么改”“往哪个方向改”的问题。

(一)关于改革开放是“幡然改悔”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评析

  有论者明确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资本主义道路相等同,公开表明他“确实想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有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后相对于改革开放前是“幡然改悔,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过程”,改革方向问题是邓小平“访问美国之后”“基本上看准”的。这种观点貌似是对改革开放“幡然改悔”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高度评价,也貌似对邓小平的高度赞扬,然而实质却是对改革开放性质的肆意歪曲,也是对邓小平的公然侮辱,****歪曲成了搞资本主义的领导人。

  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社会制度的否定和抛弃,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始终强调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他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过去我们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13]116他告诫,“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17]131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也反复强调改革的性质和方向问题。他认为,改革的方向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6]20“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16]15。他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16]15“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16]18 当前,虽然非公有制经济纳入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但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是我国的经济基础。同时,我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此外,我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此,毫无疑问,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8]263-264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110“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1]110

(二)关于改革开放是当前社会问题的根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的观点回应

  如果说历史虚无主义的前一种表现貌似对改革开放“幡然改悔”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高度评价”,这后一种言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对改革开放予以彻底否定。其突出表现是把当前存在的两极分化、剥削现象、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都归咎于改革开放,认为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不符合邓小平提出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从而认为改革“搞过了头”,走上了资本主义邪路。这种观点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还“要不要改”的问题,因此,必须要认识清楚。

  的确,“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题中要义,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3]123“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3]111当前我国确实既存在剥削现象,也存在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应归咎于改革开放。

  第一,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起点低,生产力在过去几十年总体上处于落后状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生产力虽然改变了总体落后的状况,但仍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初级阶段生产力的这种现实状况客观需要多种所有制与之相适应。因而现在仍然存在剥削现象和两极分化。

  第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样,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9]166,其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我国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由不够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不断得到体现。[18]263

  第三,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直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0]10。这个新时代,其中一层重要涵义就是它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0]11。党的十九大还为实现这个目标作了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10]28;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0]29。事实上,国家相继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取消农业税,免费义务教育,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足以说明我们正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第四,关于腐败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官员受到资本逻辑的冲击,丧失了理想信念,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其次是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在过去不够完善。因此,将腐败现象归咎于改革开放是没有道理的。

  上述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不仅歪曲了改革开放的性质,未能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还片面放大了改革开放出现的问题,无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20]3。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20] 5。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展现了大国担当,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20] 5

  总之,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2],是党领导人民作出的又一伟大历史贡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1]3-4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16]11-12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成就,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肯定。

三、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1]112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积累了重要条件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9]66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后“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1]112

  第一,改革开放前为改革开放后积累了重要思想条件。改革开放前,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成果。如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个重大关系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两类矛盾的思想等等。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重要思想条件。此外,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二,改革开放前为改革开放后积累了重要物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可谓“一穷二白”。毛泽东在谈到当时我国工业情况时曾讲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2]329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起步基础。如果不深刻了解当时面临的巨大困难,就不可能真切体会到改革开放前取得的成就是何等难能可贵。经过20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3]212,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尖端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改革开放前为改革开放后积累了重要制度条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党领导人民确立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四,改革开放前为改革开放后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遭受了严重挫折,留下了深刻教训。恩格斯曾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19]79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财富,都为改革开放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坚持、改革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特征。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进程表明,二者之间本质上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坚持、改革和发展。

  邓小平在主持起草《决议》时曾讲到:“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14]30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1]112上述两个论断都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是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内在关系所作的实事求是的概括。

  总之,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1]113-114否定其中任何一个时期,就意味着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古人说,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拿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史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113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把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不断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8-10-26.

[3]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列宁选集(4)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周玉.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必然逻辑——对历史虚无主义几个观点的回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 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王冬梅.“文化大革命”不等于“文化大革命时期”[J].党史文汇,2012,(11).

[12]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 邓小平文选(3)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 邓小平文选(2)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 列宁选集(2)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8] 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0]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2] 毛泽东文集(6)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3]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原载《思想教育研究》,作者单位系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