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钱广荣:“以学生为本”还是“以育人为本” ——澄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基础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3-21浏览次数:2039


    不少年来,以学生为本事实上充当着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由此在学理基础上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些似是而非的认知误区和价值观错位,生发诸多不正常的现象和消极影响,干扰着高校落实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和学科的正常建设和健康发展。

    学理这一概念,学界一般是在科学原理和科学法则的意义上使用的。它是任何一门科学和学科生存现状和发展前途与命运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科学研究和实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故而又称学理基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一门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中的一门二级学科,自然也应作如是观。因此,有必要置疑以学生为本的主要失当之处,澄明和恪守以育人为本的学理基础。

一、以学生为本是对以人为本的误用

    在基本学理上,主张以学生为本的基本依据是以人为本。这种主张,最早是高端人士在解读科学发展观时提出来的,继而是连篇累牍的文论跟进。有的文章直截了当地宣称:“‘以学生为本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实现路径。[1]此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便很快形成一种基本舆情,或隐或显地在人们的意识中充当着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成为一些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理基础。

    实际上,由以人为本推导出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根本性的学理误用,它将一般的哲学命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学理基础相提并论,将以人为本用于指导治国理政的方法论原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根本任务混为一谈,以至取而代之。

    哲学史上,以人为本是就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哲学本体论及由此演绎的主体论命题。这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2](P27)强调人在万象世界中是本体的存在,居于主体地位。在中国,可以回溯到先秦政治哲学家管仲之于齐桓公的治国谏言:齐国百姓,公之本也[3](P125)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3](P127) “以人为本在西方后来发展为人本主义哲学流派,作为用于指导治国理政的方法论原则主张人是目的,强调用人性反对神(物)性、用人权反对神权(物权),与资本主义民主宪政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中国,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一开始便与以民为本相通,强调载舟(政权)),即所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主张为政以德,由此而形成源远流长的以德治国和德法(刑)并举、德主刑辅的中国传统。

    概言之,以人为本作为哲学命题的实质内涵是强调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主张以人(民)为依靠和服务的对象。从以人为本直接推导出以学生为本的学理错误在于: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受教育者为依靠和服务的对象,这显然是极其错误的。

    基于语言学来分析,以学生为本的逻辑错误在于套用了以人为本的语形,却没有也不可能移植”“以人为本的语义,因为以人为本的实质内涵是一种社会历史观和治国方法论。两者相比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是同一种人,用于治国以人为本与用于育人以学生为本是两种属性不同的话语形态,这就势必会使得以学生为本成为一个似是而非、不明其义的虚假命题。

    从逻辑程式来分析,任何一个合乎逻辑的命题都须遵循排中律,必定要求存在一个反义命题与之相对应。没有以物(神)为末也就无所谓以人为本,所谓以学生为本自然也须有一种××为末反义命题与之相对应,否则就不能成立。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违背排中律的逻辑矛盾:相对于学生之而言的是谁呢?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么?显然不能这样说,因为他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责任。这就表明,以学生为本是一个不合逻辑的矛盾命题。

    为了弥补这种基本学理错误以实现逻辑自洽,不少年来,力主以学生为本的人们又提出了所谓两本体双主体的新概念,[4]围绕学生与教师都是本体和主体的问题上做了不少文章,并试图借用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来建构两本体或两主体之间的逻辑关联。然而事实表明,如此的深入研究不仅难以自圆其说,相反还会造成新的逻辑矛盾:如果说,由两本体双主体共同建构主体间性,那其实不过是只是存在想象之中的一种抽象假设,一种想当然的形式哲学程式,并不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实践意义。因为,如果需要由哪一方来占据主动来主导主体间性的建构,那么所谓两本体双主体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依据以学生为本推论出由受教育者来主导建构主体间性,那就势必要遵照学生需要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担当以育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吗?

    诚然,在任何对象性关系中,人作为主体的存在都须尊重对象。但须知,尊重不是遵从。尊重的目的只在于承认对象性关系客观存在的事实和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使自己理性居于主体地位和正确发挥主体作用。如果认为尊重自然就要赋予自然某种权利,尊重受教育者就要视受教育者为本体主体、教育者相应退居为末体副(客)体,那其实就是就在暗示可以淡化以至放弃教育者的主体责任了。以学生为本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失误及其根本危害性正在于此。

二、以学生为本的学理误识

    由于误用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必然会误识和遮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学理,模糊和混淆思想政治教育以育人为本的基本逻辑关系。

    何谓以学生为本?目前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看法大体是:一要尊重(实为遵从)学生的个性需求,通过对学生个体需求的满足间接实现社会需求。二要尊重(实为遵从)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创造欲。三要尊重(实为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此前提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一句话,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张扬学生个性”“开展个性化教育[5]这些看法的学理误导在于,颠倒了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以育人为本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如此,必然会模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关系,引发基本学理上的认知失误和价值观错位。

    其一,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受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发喧宾夺主的失误。毋庸置疑,基于以育人为本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大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逻辑关系。然而,以学生为本却使这种基本的逻辑关系变得模糊起来,使人不易识别其本来面貌。在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中,一些人以为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服务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他们服务。在一些地方的高校,甚至流行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来解读师生关系的奇谈怪论,说什么学生是上帝,是教师的衣食父母。在这种认知误区里,师生应有的关系必然会被模糊和遮蔽,使得教师失去应有的教育威信和师道尊严,导致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还存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心态。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的工作,既不是为顾客服务,也不是为人民服务。他们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培养与被培养、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培养和塑造,还应同时包含某种改造和纠错纠偏的教育意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成才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校内外错误思潮与腐朽价值观的影响和侵蚀。这无疑会使得实施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争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性质,因此必须赋予其某种改造和纠错纠偏的性质。应当看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如根据学生的主观要求而不是客观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希望讲什么就讲什么、希望怎样讲就怎样讲,以至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用玩手机的方式表达厌学和抵制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迁就而不能批评,不然就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学生,违背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归咎于教师,都是与以学生为本的学理误识和价值观错位有关的。

    其二,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与工作中心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工作对象工作中心混为一谈,引发将以育人为中心置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观错位。诚然,基于实施以育人为本根本任务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着学生转,但围着学生转不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围着育人转以育人为中心。然而,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导下,围着学生转多被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因被置于中心的边缘而被淡化以至解除了对于育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责任。目前,一些缺失育人内涵、让学生自己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是与此种认知偏差和价值观错位有关的。严格说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开展的活动都应当具有育人的意义向度,所谓围着学生转的目的只在于主导和建构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情境,并不是要放弃作为教育者的主导责任和功能而让学生放任自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围着学生转的目的只在于围绕育人这个中心转,这与生产经营者视消费者为上帝、围着消费者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不这样看,所谓围着学生转就难免会变成让学生自己转依照学生个性要求转,失去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考虑开展相关活动的初衷。当然,这样说并不是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开展任何一项学生活动,都必须具有十分鲜明的育人意义。在一些情况下,为了帮助学生释放专业学习的精神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组织和开展寓教于乐的育人活动也是必要的,此本身也是一种育人的方式。

    其三,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发放松以至放弃对学生提出应有的目标要求。方法之重要,如同当年毛泽东所说的是渡河之舟,舍此便不能达到彼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功能在于(亦仅在于)通达思想政治教育以育人为本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一切与此无关的方法都是无益的,甚至难免会是有害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应当懂得,为了使自己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不可能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在身处国内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基于以育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预期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目标和内容的要求是不容商量的,也是不允许谘商的,因此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和爱好评判是否选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必须持有基本的政治觉悟,付出必要的心智和精力。从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方面说,应懂得没有必需的要求也就没有必要的教育这一科学法则,不能因方法而放松要求,为立足以育人为本、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必须提出相应的必需要求。总之,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要以为浅付出、无付出乃至误付出,就能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效果。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要把必要要求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但是,由于受到以学生为本的误导,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的片面强调可接受性而轻视以至放弃对学生提出必要要求的不正常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能够达到基本的到课率,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获得基本的职业尊严,便一味迎合学生的可接受性以至面对一些持有厌学或拒学的情绪的学生,竟也不能理直气壮地提出教学要求。为此,有的甚至还孜孜以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花言巧语娱乐性,直至把帅哥”“靓妹的时髦俗语也用到了课堂上,放弃了实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教学必需的理论立场和话语原则。如果将此视为一种创新,那就实则是在误导改进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三、澄明和恪守以育人为本的学理基础

    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和学科须有立足之即以其既定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法则作为自己的学理基础,这个不能是别的,只能是育人,即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过去长期受到似是而非的以学生为本的干扰,需要澄明和恪守以育人为本的学理基础。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具有正本清源性质的基本理论建设工作。

    首先,要围绕习近平20185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的他在201612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认识,牢固树立以育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宗旨意识。

    人类社会自从有高等教育以来,以育人为本就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并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其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国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思潮的干扰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切实担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自觉自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的品质,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这种品质规格,用列宁辩证法话语来表达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品质结构的特殊本质

    列宁在研读黑格尔《逻辑学》时指出: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6](P213)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辩证法的要素之一。[6](P19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品质结构的特殊本质必须是具有热爱和忠诚于社会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素养,自觉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其次,切实改进和加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围绕根本任务增加和强化相关教育内容,强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内国际政治观念,促使大学生具备以人民为中心和识别腐败问题的初步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属于成人教育范畴,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常识教育,不可片面强调以至迁就受教育者的可接受性,而忽略他们必须具备明天需要面对不可接受性事物的素质。为此,要确立教育者必要的教育权威,严明受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教育纪律。高校任何专业课程的教育都有考核和淘汰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不应有例外。

    再次,积极开展以育人为本根本问题的科学研究。一要研究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阐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宗旨的时代特征和特殊要求。二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根本问题,研究如上所说的人才培养规格中的特殊要求。三要围绕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方法。所有这些研究都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坚持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比较视野内展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基础,以科学的基本理论支撑实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并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而得到丰富和发展。

    澄明和恪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基础,需要建构和彰显相应的话语体系。虽然,我们不能主张言必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羞于以至回避使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学理话语,却是不应该的。至于难能见到相关专业期刊发表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关键词和主题词的研究论文,也极少见到相关传媒涉及这方面的宣传报道,因而短缺这方面的正能量舆情,则更应被视为需要改变的不正常现象。

  

参考文献

[1] 蹇千东.以学生为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与实现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 二十二子(管子·霸形霸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李萍.“两本教育观:当代教育观的应然转向[J].教育探索,2014,(5.

[5] 郭玲玲.高校践行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4,(4.

[6] 列宁全集,第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来  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