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作为出席日前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拥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于思政课的教学,他认为不能“填鸭式”灌输,更应该与时俱进,“价值观就好比盐分,只有融入到菜里,才能被吸收”。
《北京青年报》对话刘建军教授
北青报:你认为一位优秀的思政课老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刘建军:总书记在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从六个方面展开说明。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老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你自己都不信马克思主义,怎么能说服大家信呢?同时,作为思政课老师,你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打动人。什么是情怀?就是人精神上的内涵。思政课老师一定是有内涵的人,不能说玉树临风,但讲起课来一定会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另外思维要新,思政课不能固定思维模式,拿着社会新发生的事往固有的理论上“生搬硬套”,说一些空话、套话。要开拓新思路,总书记提到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等都对开拓思维有帮助。视野要宽广,讲课不是搞科研,知识面一定要宽广,视野更要宽广,放眼世界,研究起马克思主义来才会有高度。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就更不用说了,一位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为人正派、能管住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表率。
北青报:从你自身的授课经验来说,你认为如何让一节思政课“活”起来的同时又能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
刘建军:我的课堂有常规知识点的讲述,也有自由的互动。但我坚信一点,思政课绝对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考高分不是我的目的,真正能让学生认同并将这些理论用于以后的实践才是我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然,面对越来越年轻的学生群体,我也会与时俱进,比如前一段《流浪地球》热映时,我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太阳系的未来:恩格斯与科学幻想》,在文中提出,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预言了地球和太阳在未来的毁灭,并幻想了毁灭时的情景以及地球人类的反应,这些论述在恩格斯未完成的自然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中就有呈现。这篇文章引起了“00”后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自行转发,而且在课堂上也和我进行了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中宇宙观的探讨。
北青报:总书记在座谈会中同时提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你怎么看?
刘建军:这八个“统一”,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可以说,这确实是思政课改革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每一个都很重要。
比如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思政课需要讲政治,但如果我们用政治的方式讲政治,学生就听不懂而且也不爱听,学理语言可以把政治的深层道理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当然,只讲学理不讲政治也不行,这样思政课就没有方向了。再说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如果我们只讲价值,告诉学生“要怎样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是不能接受的。价值观就好比盐分,只有融入到菜里,才能被吸收。再说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面对现在的青年人,如果你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或者强行灌输,他们容易反感。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要坚持显性和隐性的统一。
来 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