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每周网络热点参考(190331)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4-01浏览次数:132


一、大学生“被就业”现象

 舆情概况:媒体统计去年7月份后各高校的就业数据,发现在能查到的300多所高校中,有71所高校的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了90%,部分高校存在强制上交三方协议才给毕业证,导致就业率造假情况频发。3月26日,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要求集中治理参与签订不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等问题。

 舆情反馈:一是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是教育而不是就业率。KevinRadio:大学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给学生更丰富的世界观,独立理性的思维能力,更人文包容的情怀,更全面系统的架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该专业工作的能力。学生就业不是衡量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准。二是批评一味追求“伪就业率”将放纵皮包公司,坑害大学生。人民网:“就业”证明的需求容易使一些皮包公司“绝处逢生”,以代理出售“假劳动合同”而得以苟延残喘。为拿到毕业证书,大学生不得不四处寻找可以盖章的“单位”,有的甚至被迫花钱买章盖。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府,教唆、逼迫大学生未出校门先“实习”造假技能。三是指责高校对于就业率的制作呈现功利化和表面化。KevinRadio:教育行政部门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本来是为了让各家高校所设的专业更接近市场需求,但一些高校把就业率当成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招生与就业率挂钩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在各种利益驱动下,必然出现注水的就业率。四是质疑高校的就业率数据统计缺乏专业性和客观性。嘀答校园:当前高校的就业率统计口径不一,并且多数依靠学校自报,自我监督,缺乏统一标准和专业统计。真正该统计的就业率应该以专业就业率来作为统计标准,也就是经过学习后在该专业领域就业获得的机会。

二、穿汉服被辅导员威胁退学

 舆情概况:3月28日,网友爆料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两名学生在校内穿汉服被辅导员怒斥穿“奇装异服”,是“精神病”并遭威胁“不立即换衣服就退学”。随后在电话采访中,该校学生处称:学校对学生着装并无特殊规定,辅导员就是吓唬吓唬。汉服被贴上“奇装异服”的标签,一时间引发舆论热议,新浪网、头条新闻等媒体纷纷进行报道,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阅读量达2.2亿、讨论1.9万。

 舆情反馈:一是指出社会上存在的“奇装异服”和“人品关联”的固有逻辑。上海热线要闻:这是一种“奇装异服”认知的社会缩影,其实“着装和人品”却并不绝对关联。之所以会出现较为脸谱化的认知,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思考,所以就会产生这种“模版型”的“认知框架”。二是提出教育的真正核心不是“强管理”,而是“强认知”。媒体人姬鹏: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上的“管教和鞭策”可以理解,但对于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日常生活行为和个人作风仍有硬性规定,似乎就有些不合情理。辅导员强管“学生穿汉服”,为体现集体的纪律感而忽视学生的感受,也是当下学校“强管理”的体现。三是认为穿汉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人们应突破亚文化圈困境。汉文化研究:汉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符号,代表着文明和礼仪。随着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和认同,端庄含蓄的东方美被人们渐渐拾起,相信汉服也将走向国际化。四是指出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警惕形式化、极端化。人民日报:“汉服热”等形式上的热闹未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的生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践行。即便在全球化的时代,强调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没有任何问题,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意义重大。但凡事过犹不及,不能走极端,更不应滑进极端民族主义的泥潭,走到排外、封闭、保守的老路上去了。

三、上交大博导辱骂学生引热议

 舆情概述:近日,有网友爆料上海交大博士生导师倪某,在学术交流群里要求学生无休工作,并辱骂学生称“你们这些垃圾、白痴,有什么资格需要休息”。此事一经披露,就在网上引起关注和热议,各方对此的声音褒贬不一。微博话题#上交大博导被曝辱骂学生#被推上热搜榜,截至30日,阅读量1.3亿,讨论1.1万。

 舆情反馈:一是认为导师缺乏对学生的应有尊重。学术大爆炸:在多起被曝光的导师与学生事件中,从辱骂、骚扰、侵占、奴役等行为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地位存在严重的不对等和“压榨”关系,导师给予学生的尊重还远远不够。二是认为导师情绪失控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汇报:导师和博士研究生都承载了巨大的科研压力,导师情绪失控的背后,既有对学生的深度失望,也有担心论文无法按期完成的深深担忧,以及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学生也应该反思:为何导师会气急败坏到口不择言的地步。三是指出当前师生之间存在畸形的权力关系。红星新闻:中国教育逐步趋向于商业化,经济利益导致师生关系无形中成为“老板”和“打工者”模式的雇佣关系,一些导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掌控,也为缺乏师德的个别老师提供了“恶”的温床。四是呼吁构建良性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是当务之急。领路英语:当前我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要调整和改善当前的现状,应致力于从学校的管理责任、导师的自我管理、学生的自我定位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导师和学生相处与合作的良性机制。

四、武大“和服赏樱”风波

 舆情概况:3月24日下午,两名赏樱花的游客与武汉大学安保员发生肢体冲突, “锁喉”照片、激烈的现场视频、 “和服赏樱花”,一起本来正常的游客与安保的矛盾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微博话题#穿和服进武大赏樱#冲上热搜榜,截止至29号,阅读量已破3亿,讨论量达4.4万。

 舆情反馈:一是支持者认为身着特殊服装不应该出入敏感景区,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民族情感。@谢晓刚:尽管每个人都有着装的自由,但在日常言行上,尤其是出入一些特定场所还是应该慎重些,更要懂得尊重一下他人的民族情感。二是反对者认为狭隘民族主义情绪让“和服赏樱”更加敏感和情绪化。徐媛:民间舆论场屡屡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所裹挟,趋向于将所有的问题都无限上升到高层次的爱国之争,这种极度简化的思考方式和想象力,让人们对“和服”“辱华”等字眼过于敏感,这显然无助于任何公共问题的讨论,无助于一个理性公共空间的形成。三是认为随意将个案上纲上线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无病呻吟。央视网新闻:一些人指责武汉大学此举缺乏胸襟,不符合大学包容自由的精神,更有人将之上升为“文化自卑”的角度。这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无病呻吟,哗众取宠。四是谴责该事件反映了后真相时代媒体舆论的引导失范。追风少年说:该事件看似是网上无数键盘党所谓的“义愤填膺”的爱国之情,实则更多的是部分媒体不顾事件的影响和真实性,过分渲染把流量引向让人不解的方向,存在蹭流量,乱带节奏的嫌疑。

来  源:福建师范大学小葵新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