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刘迪: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基本内涵、构成要素及运行价值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4-11浏览次数:415


【摘  要】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 *****记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理论, 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指明了方向。科学认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基本内涵, 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的首要前提;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构成要素, 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运行价值, 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意识形态; 话语权; 机制; 内涵; 构成


    *****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关系着高校办学方向和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当今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和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的同时, 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松对我国高校师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在于争夺话语权。谁掌握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谁就有机会通过文化号召力, 引导人们自愿且自觉地接受它的核心价值观去行动、去言说、去思考。高校是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阵地, 也是中西方意识形态碰撞的前沿, 青年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的储备力量, 他们具有思维灵活、价值观不稳定的特点, 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 有效地、系统地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筑牢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基础。

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基本内涵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构成部分。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意识形态话语权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社会统治阶级对本国社会制度的维护、论证和对社会思潮的引导、批判以及对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 是任何国家和政权必须着重强调并有力掌握的国家稳定工具。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各政权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目标。高校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性。在我国,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是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 以校园为阵地, 用特有的学术话语体系及校园文化, 构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实现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管理权, 保障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影响并引领师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使高校自觉承担起传播、解释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责任。为此, 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筑牢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基础, 不仅必要, 而且紧迫。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建设, 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公共话语表达的理论路径和实践路径。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作用的发挥和运行, 包含“分析预测、疏通引导、利益所求和反馈反应等路径和渠道的有机统一”。只有了解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社会性、系统性的复杂特征, 才能更好地理解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要素, 形成更深层次的概念认知与理论演绎。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第一,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 “95后”大学生已成为主要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接受者主体, 高校校园话语体系呈现出多样化、娱乐化、网络化和随意化的时代特点。因而, 要从话语内容、话语传播、话语认同等方面回应话语接受者主体、新媒体变化的新要求,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内涵建设。第二, 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运行理念, 离不开机理运用、运行模式和路径建构的探索, 从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创新话语内容与方式、构建话语机制、拓宽话语传播平台等维度和渠道进行机制构建。

    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 笔者认为,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各构成要素在遵循一定机理基础上相互作用形成比较稳定的体系, 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运行方式、有效调节方式和外部保障措施的总和, 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有效运行的内部构成制度保障和原则方法。根据这一定义, 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构成:一是在结构上, 它既包括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行政队伍, 同时也包括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运行方式、调节方式以及保障条件, 这里面体现着机制与体制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在功能上, 机制的功能不同于意识形态工作体系的简单叠加, 而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各环节和各过程的优化整合, 实现功能耦合, 这里面蕴含机制与方法的区别和联系;三是在作用原理上, 它内在地遵循一定的机理, 是根据特定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的自适应系统, 这里面蕴含机制与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构成要素

    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 要素是机制运行的基本单元, 机制运行的效果取决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要素按照相同的联结方式或同一要素按照不同的联结方式都将生成不同的结构”。[1] (P403) 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是由诸多构成要素在遵循一定机理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实践体系, 其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就是要素间的互动, 形成相对稳定结构的运行过程, 共同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有序良性运行。

1. 互动的多重主体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主体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运行的不同阶段承担不同任务的具体个人和群体。根据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运行的现实过程,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主体主要包括:机制决策者、机制执行者、话语生产者、话语传播者以及话语接受者。

    其中, 机制决策者、机制执行者属于机制构建者, 是话语权机制构建和整体功能实现的主导力量, 话语生产者、话语传播者和话语接受者属于话语传播主体体系,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 完成话语传播的过程, 在话语权机制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机制决策者是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构建者, 位于机制主体实践体系的顶端, 对机制的运行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校, 高校党委即机制决策者。机制执行者是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落实者。执行者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是机制运行的关键环节。在高校, 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执行者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党政机构层面, 包括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政管理部门、院系各级党组织、教学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安全保卫管理部门等。话语生产者指能够生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个体。话语传播者是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代言人,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党群工作者以及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者等。

2. 科学的主题内容

    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被师生认同接受, 取决于其满足师生需要的程度。从根本上讲, 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是天然存在的, 也不是仅靠强制力就能获得的, 根本上取决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的内在规定性。因为只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 才能回应和解答师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现实矛盾和思想困惑, 才能为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论证和说明,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满足师生需求, 使师生能够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并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由此, 话语主题内容的科学性是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的内在要求。

    话语主题主要解决的是“说什么内容”的问题。话语是意识形态表达的载体。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来实现传播, 而一个社会的话语体系必然印刻着这个社会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色彩。从内涵上来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表达出来的意识形态话语主题, 就是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 其中所包含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就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所要传播的主要内容。

3. 多样的话语表达

    话语表达解决的是“怎么说有效”的问题。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及其蕴含的核心意涵明确以后, 话语表达才是决定人们是否接受某种意识形态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单一的利益格局逐步被打破, 催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 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观点看法很难统一, 体现在人们的思想上就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另外, 信息时代加速了人们的思想碰撞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选择渠道, 高校师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知群体, 对信息接受的自我选择性更强, 这意味着运用话语接受主体容易认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必然成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的关键。

    高校能够向广大师生传递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一切话语表现形式和样式都可以称作话语表达方式, 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图解等表现形式;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宣传栏、博物馆、校史馆、文化景观等宣教阵地;学术研讨交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宣教平台。可见, 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应该是多样化的。互联网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对象的变化不断丰富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因此, 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引领的实效性, 就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思想状况差异, 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 (P378) 在意识形态教育中, 只有让多元传播渠道同向同行, 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才能达到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效果。

4. 综合的环境载体

    话语环境是以话语为中心并与之发生关系所形成的话语要素的总和, 而意识形态话语环境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进行界定, 因此, 只有当意识形态的某些要素进入话语环境并为之使用, 才形成意识形态话语环境载体。意识形态话语环境对话语权的发挥有重要影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环境可分为外部话语环境和内部话语环境。外部话语环境指高校校园环境以外影响高校师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环境要素的总和, 包括家庭话语环境、社会话语环境和网络话语环境等;内部话语环境是指影响高校师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校园环境要素总和, 包括校园文化氛围、课堂教学环境、课外实践环境及校园网络环境。

    意识形态话语环境载体的综合多元化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塑造优化话语环境是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话语外部环境的优化,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尤其要注重净化网络空间, 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虚拟环境。打造协同发展的家庭话语环境、社会话语环境以及网络话语环境, 维护意识形态传递过程与外部话语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另一方面, 要强化话语内部环境的自我完善, 统合以话语为中心的各环境要素, 使校园文化氛围、课堂教学氛围以及校内传媒氛围朝着有利于师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方向发展, 形成高校内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的合力阵地。

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运行价值

    通过构建话语权运行机制, 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挥最大效能、最大作用, 最终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运行价值。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功能不同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的功能, 机制系统的构建不是单个工作方法的简单叠加, 而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各环节、各过程的无缝衔接、互动促进, 实现所有工作方法的优化整合, 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1. 引领高校办学方向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系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办好我国高等教育,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 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 (P379)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高校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 才能在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站稳“坚持方向、承担使命”的政治定位, 才能在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完成“武装头脑、提升素养”的理论任务, 才能在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实现“攻坚克难、内涵发展”的实践目标。通过构建领导决策子机制, 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制, 充分发挥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构建刚性运行子机制, 建立意识形态工作权责体系, 强化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 调动各部门积极性, 有效整合机制构成各要素, 发挥机制系统最大耦合效果。

2. 塑造师生价值观

    高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的最主要聚集地。高校师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他们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社会价值导向, 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有一大批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和青年, 这也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的根本目标。通过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接受和认同子机制, 把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规律和师生思想认知规律, 使师生能够自觉认同并主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 从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师生价值观的塑造。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系统不仅能够有效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 培养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而且通过多渠道、多维度、多层级体系, 也会对教师的价值观进行塑造, 使他们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3. 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越是发展, 文明越是进步, 就越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涉及广泛, 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以及艺术等研究领域虽不同, 但都涉及历史与传统、伦理与道德、社会与经济等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在传递知识、传承文化、塑造群体价值观以及引导社会思想意识等方面起到根本作用。意识形态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核。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高校是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从事人文社会科学传播和研究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 社会上大多数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人也都是高校培养的。因此, 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传播与研究中的引导作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承载功能, 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战略意义。通过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子机制, 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系统内部科学调配各要素, 有效衔接运行过程, 明确各部门各类人员权责体系, 有计划组织实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教育活动;坚持开放性话语环境建设, 推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与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进行交流互动, 引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方向。不断强化对高校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释力, 对错误社会思潮的批判力。各子机制的良性运转, 共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引领。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作者:刘迪,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术理论研究部教师。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