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第一届“党的建设: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建设”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4-11浏览次数:819




    3月23日,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学科共同体、《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党的建设: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建设”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主持学科论坛

记者 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冉教授作点评

记者 查建国/摄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承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冉教授主持开幕式。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刘红凛主持主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教授主持发言讨论

记者 查建国/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执行主编王瑾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论坛分主题发言、发言讨论和学科三个议题进行,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刘红凛主持主题发言并作专题发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主任段妍教授主持发言讨论。王炳林主持学科论坛。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和李冉教授作点评。闭幕式上,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执行主编王瑾致闭幕辞。刘红凛主持闭幕式并致辞。

    董雅华以“建构”和“创新”为关键词,对本次会议的讨论内容作总结,并提出我们要为更好地构建党建学科搭建好平台,从而促进国内各高校的联合和资源共享。王瑾表示,党建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

    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及新闻媒体100余位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围绕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等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


新时代形成党建学科的教学体系

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原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卢先福教授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原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卢先福教授认为,要加深对党建学科的认识,需要我们将党的建设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党校党建学科建设逐步充实教师队伍,健全教学机构,狠抓教材建设,形成党建学科的科研体系。同时,必须认识到党建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政策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党建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中国历史传统和实践经验建立党建体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庭大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党的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也是党建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庭大表示,坚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坚定政治信仰是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重要着力点,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淑真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淑真表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指导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从学科、学术研究政党理论体系,我们要在比较的视野中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体系中的独特性,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充分研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不仅要研究中国政党的历史,也要对世界政党的发展历史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准确研判政党政治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面对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悉心倾听时代的声音,辩证地认识问题、正确对待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通过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表示,党建学科化是指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为党建学科发展还存在种种问题,所以规范发展完善这一学科具有紧迫性。我们要认真设计党建学科的研究内容,构建党建学科逻辑体系,加强学科的哲学基础,充分发挥它作为一个学科应有的学理功能、阐释功能、实践功能、服务功能和执政功能。

    刘红凛提出,新时代依规治党是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背景下提出的。依规治党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党的政治性、先进性与团结统一,增强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推进党的伟大事业;新时代依规治党的基本理论前提是法纪分明、公私分明、纪在法前、以法治权。

上海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冯小敏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冯小敏从自身的党建工作经验出发,对坚持从严治党、落实党建工作责任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释和总结。他认为,党建和组织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提高党建质量核心是全面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也就意味着全面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永远在路上。这就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干部队伍,集天下英才而用之。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原政治学系系主任齐卫平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原政治学系系主任齐卫平提出,推进党建学科在高校的发展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即要处理好中共党史与党建两个学科的关系,处理好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处理好党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处理好党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为此,我们可以增设马克思主义党建学术史、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原著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实践等多门课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松友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松友表示,我们要全面把握新时代党建要求的内涵,深刻领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创新党建理论 精准回答时代之问

    王炳林表示,党建学科建设与发展必须具有历史视野,以党史研究为基础;必须具有理论视野,党建学科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必须具有实践视野,党建理论最终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而准备的;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要放在整个国际大背景或者整个世界政党的视野当中进行建设。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丹以“‘政治建设首位’是新时代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为题作专题发言,提出首先从思想建设首位到政治建设首位,标志着新时代党的建设中心课题的重大转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历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拓展党建新的领域和应用新时代风险挑战的重要举措。其次,政治建设首位凸显了新时代党建整体架构完善和发展,政治建设首位的提出不仅仅是党建理论层面的重大创新,也是建设实践层面的一种积极推进,有利于我们从布局、效果等方面把党的政治建设突出出来。第三,政治建设首位指明了新时代党建核心诉求的创新,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仅仅提升党建政治地位,而且突显新时代党建核心诉求。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菁教授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菁教授基于《人民日报》的头版廉政报道展开分析,认为从宣传角度来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工作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丽华教授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丽华教授认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建理论体系有着共性和特殊性。新时代党建理论体系构建应该包括下面内容,一是新时代党建理论体系的现实立足点和逻辑出发点,二是新时代党建理论体系的逻辑中心,三是新时代党建新目标,四是新时代党建理论体系的主题和主线,五是新时代党建新布局,六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基,七是新时代党建理论体系的新理念,八是新时代党建理论体系的新方法。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钟龙彪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钟龙彪表示,从实践层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文化意识,应有培育从严治党的意识,强化严格执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意识,以及塑造认真维护全面从严治党权威的意识。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表示,加强党建首先要做好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是为思想政治建设做保障。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抓住制度建设是根本。

吉林大学廉政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立峰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吉林大学廉政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立峰对法政治学视域下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与协调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该问题所涉及的领域是跨学科的,应在研究过程中打破学科壁垒,将法学、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的理论运用到党建研究当中去。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志江教授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志江教授表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是执政党率先实现自身的治理现代化。制度治党不同于过去长期所说的制度管党,后者强调由上而下的组织命令和政治服从,而前者则是基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通过民主、合作、协商等现代治理的方式树立制度意识和制度权威。

拓展党建话语体系传播的新领域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易新涛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易新涛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建”作专题发言,对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作了阐释,认为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支部带头人。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光明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光明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价值定位谈了对于加强党的法规制度建设的认识。王光明表示,党内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加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要坚持基层性和创新性相统一,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统一,坚持稳定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要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必须要坚持理论建构,并在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制度供给,为保证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冉表示,我们要主动承担起构建党建学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党建学科构建注入新的灵魂。

    党建学科的不断发展不仅有赖于其本身的专业化和理论化,也需要充分发挥党建的实践功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表示,在党建学科化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党建质量,首先要在学科建设中要确保党的领导,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推进党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同时,培养一支能够做党的建设工作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此外,我们也要将党建学科建设与实践功能紧密结合。一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不断致力于解决新的问题。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晓林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晓林表示,我们的党建学科站位要高,要用中国的党建理论体系来研究党的建设这一门科学,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的党建学科要瞄准一流学科建设,要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党政人才的情怀;我们的党建学科视野要宽,要加强多学科共同建设,用多学科、多角度、多方法探讨党建问题,也要加强与国际上其他学术单位学者的交流、沟通。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向勇作专题发言

记者 查建国/摄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