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房正:2018年度党的理论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4-15浏览次数:121


    从现有成果梳理情况来看,2018年相关研究覆盖面更加广泛,部分研究热点持续受到关注,研究方式呈现多样化。党的理论创新总是伴随着时代创新不断向前推进,而思想政治教育从党的理论创新中汲取理论滋养,将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全过程。如何把握互联网发展的特点规律和阶段特征,客观分析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文化模式和行为逻辑,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仍然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

一、党的理论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年度成果梳理

(一)有关专著出版情况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讨论了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制度、队伍建设制度、激励保障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构建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育人机制,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有学者在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入理解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设计调查指标,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状况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并研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有效培育路径和机制;有学者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本质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探讨,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理念、原则、方法、内容、路径、机制等方面内容进行研究。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养成、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等几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学者对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析、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渊源考辨、传统文化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二)有关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1.宏观视角

  一是关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学者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以深厚历史底蕴为内在支撑,以真挚为民情怀为价值指向,以多种优秀文化为理论滋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需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有学者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要求和基本理论上,要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为战略旨向,以"四服务"和"三培养"为根本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中心环节"和"立身之本",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有学者讨论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阈,在丰富发展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形态,拓展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观的教育内容,创新其党团建设和文化载体功能方面提出了新思想,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论、目的理论和载体理论的新发展。有学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思维这样一个命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处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应以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认识和处理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学科、环境这四个维度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多样性,不同主体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也是不同的。

  二是立足新时代。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为我们党制定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供了根本依据,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握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价值导向和发展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有学者基于对党的十九大做出的"历史新时代"和"矛盾新变化"这两个重要政治新论断的现实背景分析,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时代的两个角色担当,一是要全面讲透历史方位之"新",以思想引领者角色激发学生使命感,二是要敏锐针对矛盾变化之"新",以时代共进者角色提升学生获得感。

  三是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学者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实践中要牢牢把握住这一首要问题,要在思想认识和基本保障上将其摆在首位,要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关键点上下功夫,要在工作体系构建与教育体制机制上落到实处。"有学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方向,把立德树人思想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为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微观视角

  一是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有学者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表现,要求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新课题。有学者提出,人民美好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社会公平正义、关照人的生存意义感获得、动员美好生活创造三个维度上助益人民美好生活实现。

  二是关于以文化人。有学者从微文化角度提出,伴随着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微文化,显露出以文化人的强大影响力,强化微文化育人,要充分关注和发挥微文化无微不至、微言大义、积微成著的育人优势,并注重运用多维吸引、情感共鸣、圈层互动、滴灌供给等育人模式,积极探寻微文化育人的"微路径",通过推进"微创作",加快"微传播",学会"微欣赏",开展"微激励",加强"微引领",促进"微整合"。有学者提出,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建立理性、正确的文化认同,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有学者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文化育人的历程和经验,认为革开放以来,高校文化育人经历了丰富文化生活、发展第二课堂、创建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创新育人形式等主要阶段,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方向,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加强文化育人的工作协同。

  三是关于"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有学者指出,坚定文化自信,从历史维度上,要讲清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之源和发展之脉、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华文化的价值与意蕴等;从理论维度上,要回答文化自信的根本方向、基本方针、重要原则等;从实践维度上,要坚持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有学者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基础、主要特征和重要价值进行了研究,认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强化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同、注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

  四是关于"四个正确认识"。有研究者提出,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四个正确认识",需要科学把握蕴含其中的哲学内涵和逻辑关系,从构建理论武装路径、拓宽实践教育路径和自我教育路径等维度构建"四个正确认识"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学者提出,"四个正确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性,从国家教育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三个维度都具有指导价值,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强化、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在网络中进一步融入,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育人新模式的发展。

  五是关于"三因"。有学者提出,要着力推动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关键是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因时而进关键是要向中央看齐、观发展环境、与世界接轨,因势而新关键要打造"金课堂"、对接"新话语"、贴近"微生活"。有学者研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三因"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就要把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作为"因事而化"的依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为"因事而化"的主题,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作为"因事而化"的方式。

  六是关于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有学者讨论了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从治国理政的现实要求出发,为保障我们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围绕红色文化发表了系列论述,阐明了从何而来、有何时代意义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必然构成。有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红船精神"开展了相关研究,认为红船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意义极其深远,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资源,在高校开展红船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结合新时代特点要求,深入拓展红船精神的育人途径。

  七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研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大重点任务,在教育引导上应以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为重点强化整体性,在实践养成上应以校内外合力育人共同体为抓手强化综合性,在制度保障上应以合力育人为导向强化长效性;要紧紧抓住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这三个方面,在课程改革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性,在评价体系上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有研究者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评价应该坚持科学性、导向性、系统性、知行合一的原则,要在统筹考虑培育主体、培育客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四个维度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评价体系。

  八是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有研究指出,在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征程中,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同党的各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建设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有研究者对新时代如何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进行讨论,认为要质量达标、展现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的政治执行力、"领导校院治理、推动改革发展"的办学组织力和"联系服务师生、引导团结师生"的动员感召力。高校基层党组织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相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增强政治定力,健全制度保障,夯实组织基础,从严管党治党强堡垒。

二、党的理论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的特征分析

  一是研究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已经过去两年时间,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也一年多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界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学习更加深入,领会更加透彻,将之应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更加有章可循,表现到研究成果方面,就体现为各相关主题的研究都有涉及,研究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围绕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精神、"三大规律"等方面的研究都涌现出不少成果。还有不少成果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治理体系"等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开展了研究,大大拓展了以往的研究领域。

  二是部分研究热点持续受到关注。在研究主题增多的情况,研究成果相对分散不了不少,但仍有部分研究主题一如既往受到学者关注。例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文化自信等主题的研究,研究成果数量持续增多,而且研究深度逐步深化。受到长期关注的研究主题不仅体现了主题本身的重要性,更指向了未来学科发展的趋势所在。

  三是研究方式呈现多样化。既有理论研究,也有不少案例研究,而且案例研究越来越趋向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例如有研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考核评价进行深入讨论,提出具体可从领导班子成员个体、领导班子集体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发展三个维度着手,构建系统性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并通过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主体、优化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等方式,将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运用到考评实践之中。有研究者以某高校"读史读经典"项目为案例,讨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性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生态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路径。

三、党的理论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的展望

  一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还将持续深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丰富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学习领会,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未来,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还将大量涌现。

  二是新媒体新技术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需受到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如何把握互联网发展的特点规律和阶段特征,客观分析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文化模式和行为逻辑,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仍然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

  三是主题教育活动相关内容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围绕一系列重要的纪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党、爱国主题教育,将成为未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而与之相应的主题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必将迎来一个高潮。



(原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18)》,作者系教育部高校社科发展研究中心党建思政处副处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