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日,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本次年会以“回顾与前瞻:新中国德育70年”为主题,由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承办,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协办。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缪建东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顾建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班华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副理事长杜时忠教授、易连云教授、黄向阳博士、高德胜教授、孙彩平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班建武博士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齐聚六朝古都南京,回顾过去70年中国德育的历史路途,展望未来中国德育发展的新征程。
会议开幕式由顾建军教授主持。缪建东教授首先代表南京师范大学致欢迎词,强调了这次会议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班华教授对中国德育研究寄予厚望,并在致辞中对未来中国德育研究进行了展望。
冯建军教授宣读了鲁洁先生的寄语。鲁老先生希望每位教育研究者在新时代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中能够不负众望、砥砺前行,在相应的学术专业问题上作出新的探索,发出新的声音,给出新的启示。
檀传宝教授代表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致辞,向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向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对年会的持续资助表示感谢,并指出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社会变革对中国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次会议应该成为各位同仁砥砺前行的最好助力。
在主题报告阶段,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所John Vorhaus教授做了题为“彼此相予的平等:缺陷、平等与道德地位”的主题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可博士担任翻译。John Vorhaus教授从“道德身份”、“平等”及“尊重与人类尊严”三个维度关注严重残疾人群,并基于康德、罗尔斯、威廉斯等哲学家的理论来反思“人人平等”、“人人具有基本人权”和“所有人类都具有尊严”这些普遍常识的合理性基础。
杜时忠教授以“中国德育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前瞻”为主题进行汇报,把中国德育研究七十年的历程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前三十年”的德育改造、德育灾难、“后四十年”德育研究的科学化、人性化、生活化追求,并分析了五个不同时期的研究主题、理论成果及其历史联系。他认为,未来德育研究要走向综合与多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孙彩平教授做了题为“回顾与前瞻:意义时间的始源现象及其德育意涵”的主题汇报,对“回顾与前瞻”进行时间现象学考察,并结合当下德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提出德育的三个基本命题:“德育发生在日常生活的顾瞻之间而非概念与命题之中”、“在回望中前行是德育重要的方法论”以及“德育的关键是人与世界-历史的相逢”。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就专家们所提出的报告积极提问、踊跃发言,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下午分会场报告阶段,各与会专家就本次大会主题“回顾与瞻望:新中国德育70年”以及“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田家炳学校德育实践”等德育领域重点问题作出了精彩报告。南京师范大学叶飞教授把新中国70年德育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1949年起,德育理论研究以全面“苏联化”改造开始,又经历了“中国化”探索、十年停滞、复苏与前进,在2000年之后进入了多元与争鸣的阶段。
香港中文大学赵伟黎老师引入工具性学习理论,通过与西方的study、learning理论、中国传统智慧的对话,提出重建“study”教育理性对德育本体论及高校书院德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宁波大学梁明月副教授以有效的师生道德对话是什么样的为出发点,从心理、哲学角度探讨了教师道德对话能力的提高路径。
来自一线教育管理者、教师们则立足于本校的校情、班情进行实践的探索与思考,并从“学校德育建设的宏观架构”到“教育教学的微观角度”等方面进行主题汇报。
此次会议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将历史与未来相接,理论与实践并行,在这生意盎然的四月,也将为中国德育研究增添无限生机与希望。
来源: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