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闲书,读了现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专家成员、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的汤勇先生所著《致教育》一书,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他在分析一些人读书的功利性目的时讲的一段话,对我印象深刻。联想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问题挺有感触的。结合当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要求和做法,谈一点自己的感受,与各位交流。
先看看汤勇在《致教育》中是怎么说的?
汤勇认为,“有一些教师不读书,他们觉得书读了记不住。我以为,读了的书不一定要记住,除了是为考试的阅读,我们一般都不需要刻意去记住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所以,“记不住”是很正常的。这些年,我读了很多书,很多内容也没记住。为了让自己多记住些,一些重点语段、经典语句我反复读、反复品,还做了相应的批注与摘录,其目的是强化识记与今后的运用,这也可能达不到完全记住的效果。但是,记不住难道就白读了吗?请问,某年某月某日早晨你吃的什么?能告诉我吗?某年某月某日中午你吃的什么?你能记住吗?某年某月某日晚餐你吃的什么?你还能想起来吗?我估计大家都记不住,但是,难道这些饭你都白吃了吗?虽然吃下去的每一顿饭你不一定都记得住,但每一顿饭的营养都已经化作你的血肉渗入到你的身体中去了;同样,你读的每本书也许也记不住,但你并没有白读,因为每一本书的内容都已经化作你的精神营养融入到你的灵魂中了!”
人做事是有目的的,但是不能仅仅凭“有用”与“无用”等功利性标准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完全用“直观的”、“显性的”、“短期的”、“可量化的”一些标准来评判,其典型特征就是“急功近利”。引申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工作上,主要表现在追求短期的、表象的效果。
上述观点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启示
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相继召开,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到高校党委与行政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意识,纷纷出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拿出真金白银进行真心支持,这种支持力度在我个人的三十多年的思政课教学生涯中从未经历过、甚至闻所未闻。紧接着带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解决全国思政工作会上提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够和学生获得感不大”的实效性差的问题。于是乎各个方面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上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全国思政同行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都期望或期盼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打几个攻坚战,就能够彻底解决思政课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但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政工作实现育人目的往往带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所谓的综合性,指的是影响育人成效的影响因素是多项维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主渠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但是,其他课程在育人方面是否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任务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长期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特别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三进”,对学生进行正向的价值导向,教育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和影响,绝不是通过一堂课、一次活动,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入脑入心”问题的。做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规律,即欲速则不达。因此,要真正实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需要做好长期思想准备、需要打长期的攻坚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简单地通过到课率、抬头率和廉价的掌声就可以解决的。
三是渗透性。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的说教、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这样的教学与教育,会激起被教育者本能的抵触和逆反。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要达到有效的育人效果,就必须按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以一种自然的、无灌输意识的教育方式,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舆论、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设定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最理想的效果就是“润物细无声”。
上述特点绝不是说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放任自流,积极有效的、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富有情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价值引导,而不是把观测点放置在一些显性的、可考量的观测点上。思政育人的效果也可能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见效。那种未付出真心、未下真功夫来教和学、却表现出异常的积极状态,我个人认为这里面一是存在着有些学生刻意地在迎合式学习、作假式学习;二是对学生而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
我记得有次赴南京农林大学进行思政课调研,在实行了思政课“机考”的背景下,存在着学生刷分的现象。当时有人讲了这样一句话对我印象较深:我们不怕学生刷分,就怕学生毫不关心的漠视现实问题,多刷一遍分,只要能够留存一点点,日积月累也会有一定的效果的。
老夏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改革,如果能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灌输与感悟”的统一,必定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点不在于“取悦学生”、“做表演式教学”,而是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希望能够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的内容、教育方式直接联系到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点上,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以透彻的理论分析传播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合实践让学生树立起批判性思维,多角度看待现象与问题;在教学管理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杜绝千篇一律、格式化的管理模式,明确思政教师的教育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来 源:老夏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