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网络时代的新青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4-30浏览次数:133


    4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网络时代的新青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青年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伴随着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已然成为我们时代的新生力量。数字化生存方式催生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切近未来的主体,他们的身份特征、精神气质、情感诉求、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社会分析的重要样本,值得学术界、文化界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深入讨论。

青年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网络新青年”概念的提出者、北京大学网信办主任蒋广学认为,要培养信息时代的精英,培养能够传承过去、融汇当下的时代新人,培养其精英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和全球意识。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程广云指出,网络时代是新时代的一个阶段,它是从人类交往的角度来定义的全球化时代的一个表现,因此,要从时空维度来看待这个时代最根本的特点,对网络新青年之“新”要有深入的思考,创新不仅意味着决裂,也意味着传承。不能仅采取与传统决裂的态度,也不能用单一的年龄来衡量,而应强调精神状态之新:“有青春的精神状态,就是青年。”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瞿骏认为,关于青年问题,一定要分清青年的群类变化和空间变化,而不能做集体和全身的判断。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教授蔡恒进从人工智能切入,分析了AI对人类的不断超越,结合区块链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兴技术引出技术发展带来的危机,回答了对于“人”生存的价值——人还是万物之灵吗?他提出,关于未来的四个层次:预期未来、抢占未来、创造未来、平衡未来,并主张应从机器学习的视角看人的学习,从机器意识的视角看人的意识、人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答案来指导未来。

以新视觉审视“新时代”的“新青年”

    研讨会的另一个焦点,则是如何立足于当下及未来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来审视“新时代”的“新青年现象”。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喻国明认为,数字化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改变深刻重大,它不仅将媒介延伸到了人的生理、心理层面,也使“网络新青年”的创新成为社会最重要的引领性的动力性因素。在传统精英被解构的挑战下,如何面对伴随网络时代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精英,如何使精英文化介入网络引领,不能从一个断面来图解,自身必须变革。同时,对青年人和新技术发展要有一种宽容态度,给他一定的生长空间和自由度。他还提出了判断技术有没有社会发展的长远价值的四条标准:即能不能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性,能不能扩大人的社会实践的自由度,能不能提升人们对复杂现实的控制性的能力,能不能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回归人的本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常晋芳则围绕“从网络时代到智能时代是人类的新生还是人类的终结”这一主题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一个非常大的转向,那就是互联网的非网化。面对人与智能机器的结合、分裂与颠覆,与其恐慌,不如保持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这是面对时代变革最基本的东西。

正视网络时代青年的困惑与担当

    研讨会的第三个焦点是关于网络时代青年的困惑与担当。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围绕网络时代青年的变与不变,认为网络时代的新青年尽管在交往行为、话语体系等方面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青年的责任、情怀与担当。他认为,每一代青年都有其成长特点。而只有信任才会有交流,只有交流才会有沟通,只有沟通才会有影响,只有影响才会有传承。我们要在技术手段上为青年提供更多成长平台和成长环境,在发展环境上为青年创造更多机会和过程,但最重要的是青年要有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思考。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每一个词都有新的时代内涵,都是青年应当在新时代应该担当和思考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教授在做会议总结时表示,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但是总有一些思想和使命是代代相通的,一百年前陈独秀先生告诫青年要自觉而奋斗,并且说所谓自觉就是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所谓奋斗就是奋斗其智能。他认为,今日而言,青年全部价值枢纽依然在于自觉与奋斗,而且只有最大限度的自觉的去挖掘自身的智能,才可能掌握这个所谓智能时代。

    据悉,会议分为两个分论坛进行,分别由沈湘平教授和《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审孔伟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青年作家、辅导员,以及来自中国动漫集团、腾讯集团等文化集团的企业家近20人参与研讨。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