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上海理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上海举行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5-06浏览次数:24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仝薇)5月5日,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召开的“上海理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权衡主持座谈会,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要深入开展五四运动历史和五四精神研究

  徐炯指出,上海理论界社科界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服务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作出无愧于上海作为五四运动重要声援地、中国青年运动重要发源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不凡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深远历史意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必须深入学习领会。

  徐炯表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成为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以“大历史观”深入开展研究,突出对“历史中的五四”和“五四中的历史”的研究把握;要以“大文化观”深入开展研究,突出对“五四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研究把握;要以“大学科观”深入开展研究,协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学科力量,不断推进五四运动历史和五四精神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

  徐炯认为,100年来,我国一代代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一直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贡献着宝贵思想和智慧,创造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上海一直都是全国的思想理论重镇,上海的理论界社科界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时代青年理论社科工作队伍,切实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谋划、来建设、来推进。

  郭庆松表示,五四运动开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开辟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人新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中国历史大变动始终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紧紧贯穿在一起。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为新一代的五四运动研究指明了方向。

  权衡认为,此次座谈会旨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海理论界社科界要加强研究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意义,进一步推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五四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以五四精神激励中华民族积极向上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周敬青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教授,上海市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分别作专题发言。

  徐蓉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形成的五四精神是100年以来激励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爱国奋进的思想力量。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民族复兴运动,也是一场青年运动。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肩负着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应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做好育人工作,在青年人的心灵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他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周敬青表示,中国共产党是传承、弘扬、践行五四精神的担当奋斗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和奋斗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中国共产党是传承、弘扬、践行五四精神的薪火相传者。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既不是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板,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模板,也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版。中国共产党是传承、弘扬、践行五四精神的身体力行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践行弘扬五四精神,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陈恒认为,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一笔思想遗产,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重要契机,标志国人开启全球化视野的新格局。不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我们要做好五四精神的传承,要掌握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的传承,向青年一代总结历史规律,讲清楚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才能帮助青年一代培养正确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坚定四个自信,将爱国之情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当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郑长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实际上就是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三个逻辑共同作用之下,对新时代青年运动提出总纲性的指导意见和指示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青年工作指导文献。

  王冰表示,我们要从文明史、全球史、世界史的角度,从大历史观角度认识和把握五四运动的作用和影响。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国青年的使命,必须以史为界,牢牢把握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青年不仅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在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中国青年要了解并知晓,我们为什么要走向世界,我们是如何走向世界,以及我们走向世界的自信从何而来等问题,为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提交满意答卷。

  陈卫平认为,马克思学说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重大创造。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考察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和走向现代化就是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既是新民主义的开端,又是走向现代化、确立现代化价值的里程碑。这样来看,在五四精神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既是新民主主义的领导者,又是以实现中国现代化为使命的革命党。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表示,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具有多重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和重要契机,为我们选择先进政党、正确革命道路、民主和科学思想提供了方向指引。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黄力之表示,五四定位是既是伟大的运动,也是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分不开的,启蒙与救亡也不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在我们进一步研究五四运动本身以及五四精神的时候,要把救亡和启蒙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秀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重要讲话中的“六个要”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描绘新形象。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这正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三个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就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中国青年的信任,才能取得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三个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新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朝向如何有效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以及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努力。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童潇认为,国家和社会要给予青年更多的关心,为青年创造更好的环境,从而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和热情,为社会创造更多向好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