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教授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5-07浏览次数:249

受访者简介

    顾海良,男,1951年生,上海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主任委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书记、校长,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2016年以来出版著作主要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马克思与世界》;主编有《新编经济思想史》《马克思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工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等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019年3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主任委员顾海良教授受邀参加了座谈会,聆听了总书记讲话。为了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此次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在会后立即采访了顾海良教授。

    张  楠:顾教授您好,党中央召开的专门以办好学校思政课为主题的会议,无论在新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还是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都是第一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还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办好高校思政课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但是,以办好思政课为专题的会议,这还是第一次,首先请您谈一谈这次会议所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顾海良:好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凸显的主题就是,学校思政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座谈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言简意赅地提出办好思政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替代”的课程。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来说,将思政课确定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的、“不可替代”的课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和路向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面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高校思政课不仅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还必须在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上,努力提高水平、提高质量。“关键”课程、“不可替代”课程的意蕴就在于,办好思政课关系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更是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大问题。

    张  楠: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首先明确指出了思政课的重要作用、科学定位和根本遵循,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

    顾海良: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四服务”和“三培养”的发展目标和根本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的“四服务”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培养”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四服务”和“三培养”,把党的教育方针同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解决和处理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紧密结合在一起,确立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现实任务和未来趋势。“四服务”和“三培养”的方向与要求,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依循。

    在3月18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四服务”和“三培养”的结合上,从办好学校思政课的高度,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一大优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我们教育的法宝;对于高校面临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讲,思政课更是实现这一任务的一大法宝。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要求,升华了“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的意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进一步提振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中心环节”的自觉性、彰显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的自信力。要把“中心环节”的要求和“立身之本”的意境,寓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融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过程之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历史重任。从学生成长角度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果这时阳光、雨露不足,就不会结成硕果,育成精品。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来看,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正因为此,“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

    我们党立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张  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指出了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并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刻阐释,给了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以信心与底气,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顾海良:去年5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因此,“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中国来讲,“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办好思政课,就要有这种信心和信念,就要有这股底气和底蕴。

    对此,在3月18日的座谈会上,对这股底气和底蕴,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作了深刻阐释。

    一是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二是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四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我们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有了“根本保证”“有力支撑”“深厚力量”和“重要基础”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以深厚的底气和深刻的底蕴,把高校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张  楠:习近平总书记在之前多次讲话中都对师德师风和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做出过深刻阐述,在3月18日座谈会讲话中更强调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并针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呢?

    顾海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和师资队伍建设。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2018年,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高校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四个坚持”的要求,即要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四个坚持”的要求,引导广大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提升教师的思想魅力、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真正发挥好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应当看到,当前不同思想文化观点交流交融交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理性、科学、客观、全面的思维品质,辩证看待历史演进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成就与不足,考验着思政课老师的能力水平。

    在3月18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角色和重要作用,指出了思政课创新改革方向,为我们办好思政课提供了重要遵循。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要求,既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授课水平的衡量标准,也为思政课教师提高授课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努力方向。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总结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张  楠:在2016年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因”工作理念,并针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总要求。在此基础上,总书记此次讲话又提出了加强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一”的方法,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顾海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对全面办好高校思政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因”理念,是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理念。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三因”理念揭示了思政课的“固然”和“所以然”的道理。从“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局”“大势”和“大事”着眼和着手,把握“事”和“化”、“时”和“进”、“势”和“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之融会贯通于思政课教学方法方式的丰富和创新之中。

    “三因”理念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先导,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把“三因”理念运用和落实于“坚持”“改进”和“加强”的全过程,使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与形式及其内在协同性上得到总体跃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本在教学内容,关键在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上的“三因”,不仅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而且也有助于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和创新。

    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总的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密切结合上,在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上,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上,让学生领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意义,提升新时代的“四个自信”。

    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就是硬道理。在思政课建设的各环节中,重要的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上,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在课堂教学上,最重要的是解决“自信”问题。“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在思政课建设上,要突出“明道”和“信道”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师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要有更高的要求,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想魅力、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样式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和成长成才的实际,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理论滋养、思想内涵、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

    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为基本目标的。在3月18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八个相统一”的理念、方法和路向,提升了“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核心要义和方法精粹。

    这“八个相统一”的理念、方法和路向就是: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二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三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四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五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六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八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坚持“八个相统一”,直击高校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特别是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上,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指南。

    张  楠:在讲话的最后一部分,总书记着重指出了加强党的领导对办好思政课的重要作用,请您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顾海良:在3月18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了党的领导对做好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政课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工作任务。

    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首先就要深化思想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只有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思想政治领导,才能确保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学校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就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党委、学校党委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对于各级党委来说,就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对于学校党委来说,就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来  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