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是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新时代背景下,从国际视野的维度对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如何培养时代新人进行前瞻性思考的战略布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是一个新生事物,需掀起“课堂革命”,把道路认同作为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之本。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课堂革命;道路认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一新时代重要特征提出了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的新要求。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呼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革命”,而道路认同是推动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之本。
一、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需要,是对外阐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必然要求,是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40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攀升,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与外部世界进入新一轮的相互认识、评估、磨合期。西方国家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中国崛起,蓄意制造有关中国的种种负面国际舆论,试图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国际影响力。西方国家的“棒杀”和围堵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民粹主义沉渣泛起,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单边主义、排外主义不断蔓延,反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深,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和影响越来越深,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和影响也越来越深。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如何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既适应世界又影响乃至改造世界,关乎中国前途命运,关乎世界和平发展。为此,我们既需准确判断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未来走向,又需提高处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与世界的复杂关系的能力,还需培养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既是准确判断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未来走向的人才基础,也是提高处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与世界复杂关系的人才保障。因此,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需要。
(二)对外阐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趋势,那么问题是如何实现现代化。长期以来,很多人在西化与现代化之间划等号,认为西化是各国现代化的不二法门。这种论调的实质是将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等同起来。针对这种论调,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29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基于此,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2]。按理说,对于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实践,我们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4]24破解这种在国际上解读中国实践和构建中国理论时出现“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窘境,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
与此同时,要实现习近平提出的“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中国’”[4]17,也必需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因为只有真正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才能构建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理论、传播好中国声音。因此,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是对外阐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必然要求。
(三)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57-58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加强,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频繁、彼此依存更加紧密,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要通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必须“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5]3。正是遵循这样的发展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这一主题主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早期获利,从理论和实践的维度为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作出了中国贡献。展望未来,一方面世界经济可能继续低迷,大国地缘政治博弈还会加剧,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短时间内难以根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可能会遭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只有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才能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好发展好。另一方面,只有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才能从统筹中国大事和世界大势的战略高度,不断提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新理念,不断创设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新机制,不断贡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因此,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是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必然选择。
二、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呼唤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
如果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外阐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要求我们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那么集中体现我国大学最鲜亮底色的高校思政课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的使命和荣光。然而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则是一个新生事物,需掀起“课堂革命”。
(一)将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纳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20世纪80年代,为了更好地迎接和推动全球化,西方国家开始将全球胜任力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由于全球胜任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刚刚兴起,目前学术界对于全球胜任力的科学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17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为了一个包容世界的全球胜任力》将全球胜任力界定为,“从多个角度批判地分析全球议题及跨文化议题的能力;理解差异如何影响观念、判断以及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在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开放、适宜、有效互动的能力”[6]。有的在此基础上将“为了集体的福祉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行动的能力”[7]纳入全球胜任力范畴。从科学内涵来看,全球胜任力包括对全球性议题和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对跨文化问题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与不同国家的人的交往沟通能力、为集体的福祉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行动的能力。全球胜任力的科学内涵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的基本遵循。因此,需将培养时代新人的对全球性议题和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对跨文化问题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与不同国家的人的交往沟通能力、为集体的福祉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行动的能力纳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体现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节。要通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培育时代新人具备全球知识、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习惯于面对和思考日趋复杂的全球性议题,并开创性地探求解决全球性议题之道。
(二)将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将全球胜任力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在高校思政课之外另起炉灶而是要将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之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之中。要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构建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努力提高时代新人在国际和多元文化条件下有效学习、工作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从知识传授的维度来看,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需要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中增加诸如全球经济、全球政治、全球文化、全球社会、全球环境等方面知识的专题讲座。从能力培养的维度来看,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需要在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中以培养时代新人的对全球性议题和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对跨文化问题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与不同国家的人的交往沟通能力、为集体的福祉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行动的能力为旨归。从价值塑造的维度来看,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需要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中加强对时代新人的价值引领与价值塑造,不断提升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能力与水平。
(三)大力推动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高校思政课海外社会实践
在丰富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开展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高校思政课海外社会实践。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历史为经,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的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纬,构建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高校思政课海外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为时代新人寻访海外红色革命历史遗址和文化创造条件。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紧围绕提高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时代新人送到海外陷入“拉美陷阱”国家、中亚地区、非洲地区参观访问游学,让时代新人走出校门走向世界,通过体验式、参访式、讨论式等实践教学增进世界认知,培养全球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进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海外社会实践课程,让时代新人在走出中国看中国、走出中国观世界中拓宽观察中国与世界的视角,感知中国力量,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
三、道路认同是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之本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8]时代新人道路认同包括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认同。掀起和推动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必须把道路认同作为培养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之本。
(一)道路认同是时代新人对全球性议题和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之根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会更加广泛深入地接触到许多全球性议题和知识。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条件下,人类历史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既斗争又合作并斗而不破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各种全球性议题和知识的背后会或隐或现地内含“主义之争”“道路之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隐藏在全球性议题和知识中的“主义之争”“道路之争”往往是有意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作抽象的演绎,具有很强的蛊惑性,稍有不慎可能会被带跑走偏。因此,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培育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必须坚定时代新人的道路认同。“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9]5因此,道路认同是时代新人对全球性议题和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之根。
(二)道路认同是时代新人对跨文化问题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之基
伴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新人将会生活在一个多元多样的国际文化环境之中。这种多元多样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也会日趋激烈。由于制度属性不同和意识形态对立,加之西强我弱的现实,在国际舆论和文化交流中往往会出现西方话语霸权。“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失灵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殖民非洲论”等各种错误言论充斥着国际文化舆论场。因此,提升时代新人在这种文化场域中对跨文化问题的分析和批判能力必需立基于道路认同。唯有对中国道路的坚定认同方能不会被各种奇谈怪论所蒙蔽,方能站稳中国立场,方能认清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因此,道路认同是时代新人对跨文化问题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之基。
(三)道路认同是时代新人与不同国家公民的交往沟通能力之脉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不同国家公民进行交流合作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这种与不同国家公民的跨文化交流沟通,并非彬彬有礼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深刻理解对方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一些技巧激励对方积极配合,进而恰当高效地与人沟通,达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互利共赢。“值得强调的是,全球胜任力离不开脚下的土壤与大地,孩子留学也好,出国也罢,都不能忘记曾经照耀过我们的明霞秀浦、日月星辰。有着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自尊心的人在国外才会受到尊重。请提醒孩子,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自己是中国青年的一员,要以行动为祖国母亲增添荣耀。”[7]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立基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没有道路认同,时代新人在与不同国家公民的交流沟通中将失去根基和血脉。因此,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道路认同是培育时代新人与不同国家公民的交往沟通能力之脉。
(四)道路认同是时代新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能力之魂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型政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基础。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后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1]10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必由之路。面向未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要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需培养时代新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能力,而道路认同是时代新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能力之魂。“全球胜任力不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而是秉持自己的尊严和风骨,扎根于中国文化生发的顶天立地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构建属于未来的大格局观,帮助孩子们兼善天下,以山海般的胸襟和抱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7]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有道路自信的时代新人,在掌握全球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对不同文化开放尊重包容的态度,带着宽广的全球视野,带着参与全球事务的能力,一定会使中国走进世界舞台的步伐更加稳健,一定会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 具春林,邵晶晶.三重维度综合评估全球胜任力[N].中国教育报.2018-01-26.
[7] 胡敏.全球胜任力:未来大学生的标配[N].中国教育报.2018-07-05.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9]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来 源: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