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个重要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敬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养分,培育高尚人格。
首先,以博学乐学为本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不胜收的知识宝库,是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野要广”,要开阔知识视野、历史视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应该坦率地承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还亟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还不充分。面对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经典,即使是具有文学、历史、哲学等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过是在大海边捡到几颗小小的贝壳而已。对于其他专业出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补课”的必要性更是不言自明。“腹有诗书气自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久而久之,其中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就会逐渐转化为个人的风度、气质、境界。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着重把握三个方面:其一,“博学之”。要怀着敬畏之心、谦卑之心,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如饥似渴地补充、吸收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领会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其二,“好之”“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好之”“乐之”,培养对经、史、子、集的兴趣和热情,为知识的获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三,“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礼记·中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囫囵吞枣,需要一个咀嚼、消化的过程。对于学到的知识,要结合时代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实际,做到有所取舍、有所转换、有所创造。
其次,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礼记·中庸》在重视学习、求知的同时,非常强调“笃行之”,就是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切实地运用于现实,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当如此,一方面要诚心诚意地将其用于个人的生活实践,另一方面要实实在在地将其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继承弘扬、转化创新。
在个人生活实践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恪守“修身为本”,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礼记·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要正”,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崇高的人格绝非一日之功,是日积月累逐渐修养的结果。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忠实地遵照*****记提出的好教师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标准,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拒绝做知行不一的“两面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融会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要积极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化”“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民贵君轻”等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要注重结合传统道德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深刻阐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要积极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公共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智慧》《论语与人生》等,将这些选修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益补充。要利用好地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通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再次,以传道铸魂为使命。*****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继承“文以载道”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传道”当作第一位的职责。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讲“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51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孔子要求君子必须“学道”“行道”,要“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韩愈在《师说》中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理、道义、道德等。
在我国大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鲜明、最深刻的特点就是“传道”, “传道”的目的是“铸魂”,直接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在于“明大德”“育新人”。所谓“明大德”,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明澈的领悟。*****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将“明明德”提升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他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所谓“育新人”,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恰如*****记在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来 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作 者:郑小九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