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训

赵爱玲:要在“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上着力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5-16浏览次数:327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他同时语重心长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仅要求我们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全员全方位抓起,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更要求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在“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上着力,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自觉提升自身素质、进一步突出师德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准确认知新时代挑战、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针对性回应问题上下功夫。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革命与革新急剧变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是“数字原住民”的新生代,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影响,其人际交往、认知世界等方式,与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差异和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权威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效果。为此,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深刻把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深入了解学生的当代之需、未来之需,准确把握时代挑战,积极学习与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探索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不仅解决“知道”的问题,也解决“行道”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感,进而使学生思想和灵魂受到触动、得到升华,学会在更加开放、多元、宏观的视野中理性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人类的命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

    其次,要在自觉提升自身素质、争做“四有”“六要”好教师,提升亲和力、感染力、表率力上下功夫。“师垂典则,范示群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一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争做“四有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四有好老师”不仅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整体的肯定,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素质、理论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的信赖、期许和要求。“四有”标准成为检验是否是一个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能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好老师的试金石。二要坚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健全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教人学知识、懂理论,更在于教人如何成为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负社会重托,自觉担当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专业要求,也应该把它作为一项伦理要求、艺术要求,自觉成为真善美的化身。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引导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和理性自觉;要保持家国情,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增强“四个自信”;要注重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把握正确的学习和思维方法;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极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所传达的思想理念;要保持健全人格,自觉做为学为人、做人做事的表率。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心做教育,不仅会用为人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扎实学识和过硬本领,结合时代特点,采取富有亲和力、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和评价方法技术,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会用深厚的理论功底、高尚的人格力量做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者、远大志向的指导者、心灵情感的疏导者、仁爱之心的传递者、行为选择的示范者,无论对什么素质的学生,都能够拥有接纳之心、包容之心、尊重理解之心、仁爱宽容之心、乐观进取之心,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既学习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社会规范和相关技能,又能够成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上全面发展的人生导师,让学生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再次,要在突出“师德建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上下功夫。“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是新时代党向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出的动员令,也是党赋予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光荣职责与使命。如何“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如何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增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成为一项庄重誓言和突出要求。“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也。”一方面,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养德,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坚持“四个统一”,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塑造生命,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的关键,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的定力和坚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角色、身份。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本质上是要求广大教师自觉完成“为人师者”的角色担当。如社会希望教师承担传道的责任;而家长则需要教师承担教授学业课业、引向就业的责任;而学生则渴望老师解答困惑,包括生存的困惑、生活的困惑、生命的困惑、成长成才的困惑、发展的困惑等等。成长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历程,是一个寻找自我和寻求意义的过程。“解惑”,成为信息多样化、价值多元化时代,密切连接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必要纽带,也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特殊使命。为此,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加强师德建设为抓手,以力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誓言,努力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有能力有底气“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进而为理直气壮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得越来越好提供动力支持。

    来  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作  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