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门,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艰巨使命,因此,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教学管理,充分保证规范开课和择优遴选教师队伍,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还要着重处理好政策特点与形势发展之间的关系、形势热点与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实效。
【关键词】形势热点;政策特点;知识传授
一 政策特点与形势发展之间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分析形势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相比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同时更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时效性,课程教学既要面向党和国家最新的大政方针,面向国际与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形势变化,也要针对青年学生与最新形势、政策碰撞后的思想跃动。因此,课程教学不仅要对政策与形势作出准确解读,而且要讲清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更要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
政策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特定奋斗目标而提出的工作任务、行动准则、具体措施与实施步骤,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由对外和对内两方面的政策组成。政策通常以决定、制度、条例等形式公开出现,既有自上而下的公布渠道,也有自下而上的信息获取途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对政策讲解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文件精神准确理解文本内涵并进行规范解读,对于新的政策,讲清楚其制定与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所提出的新举措新要求、具体的落实推进方案,并就社会对政策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关切和反响做出回应或预测。对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要以权威部门的政策解读为根本遵循和依据,不作随意的、自主的解释。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哲学的等方法来分析和认识政策的特点,这也是培育青年学生理论思维与理论自觉的重要途径。
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指引和具体呈现,形势则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所处的总体环境及其发展趋势。政策与形势之间通常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形势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促成和催生作用,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是政策形成的重要依据,而政策一经制定和颁布,就具有相当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同时,政策还会以其特定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除了要讲清政策本身、准确传达国家意志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政策与形势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学会从政策的原则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中看到政策对社会发展和形势稳定所起的协调作用,并且也能从政策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中看到政策作用于形势的方式及其可能带动的形势发展趋势。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经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是因为政策确定事业的航向,对形势的发展起着不可逆转的作用。正如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这一决策以及40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既是全党的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表明,这一决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对于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政策特点与形势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典型意义。
二 形势热点与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解读政策理解形势发展、通过分析形势了解政策要义,唤起青年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根本追求。但是,形势风云变幻、热点层出不穷,形势的热点,通常是受众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容易引发社会性的敏感反应,或容易引发新的突变,热点所带来的局部变化容易扩张到全局。形势的热点很容易成为青年学生关注外部世界的窗口,引发学生对探索事物来龙去脉的兴趣。因此,面向形势热点,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需要面对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在众多热点中做出恰当的选择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这就意味着课程教学并非需要关注所有的热点,教学案例的形势热点必须经过进行精心筛选、策划与组织;另一方面是如何通过分析纷繁复杂的形势热点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内部各种因素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判断或预测形势的发展趋势。
问题导向和热点切入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形势热点既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必要的内容和环节,也是由此而引发学生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所有的形势热点问题都值得占据我们的课题教学时间和精力,随意或无原则地追踪热点也容易陷入困境和误区,使课堂偏离应有的价值追求而降低效率,因此,我们需要对形势热点进行筛选,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做出选择性的安排。形势热点通常有常规性与突发性之分,突发性的热点指的是那些较难事先预见、传播迅速、舆论影响大的公共性事件,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而课堂所关注的应该是可以由先验性知识作为先导的常规性热点,主要包括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大事件、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国家间关系和事件等,这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的教学要点制定的主要依据。
作为制定课程教学依据的形势热点,通常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确定性,二是由此也获得较好的可识别性与可预测性。国内形势的热点,所涉及的必然是事关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前途命运之大事,一般包括经济、政治等领域,这些领域在常态化的建设过程中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和阶段性的问题,比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等这些问题成为形势热点,由党和国家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所决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和延续,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规划性。通过既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分析,能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规律性的总结或前瞻性的预判。国际形势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特定事件发生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探讨,使学生尝试运用相应的分析方法对事件的性质特点和演变规律进行推理和判断。讲授形势热点,就是通过讲解发生在国际国内生活中的大事件,使学生逐步获得认识形势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论,使课程成为学生了解宏观世界的有效载体。
形势热点对于教学而言,可以是一个开启学术思考的导火线,但是在选定所要讲解的热点后,教学的根本追求并非仅限于提出热点和分析热点,而是透过热点提出观点而展开说理,并在事物逻辑关系的展开与论证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热点问题、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可能的规律。以中美经贸摩擦为例,双方提出加征关税的清单及各自的回应和采取的反制措施、双方阶段性发表的各自立场、双方就经贸问题而开展的磋商级别与磋商进程等都容易成为舆论的焦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但课堂教学的内容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热点事件的描述上,而是应该讲清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摩擦的来龙去脉与深层原因、谈判和应对的可能策略等,同时也可适当引导学生认识中美两国关系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在对外交往中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与务实理性处理国家间关系存在的张力,从而使学生能对问题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形成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三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
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建构是“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程的必然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需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重点问题,从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到党的创新理论等。这些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是知识面广、体系庞大、综合性强、时效性高,既需要向学生普及基础性的知识和理论,也需要及时补充大量即时性的形势和政策,所指向的是建构起学生具有高瞻远瞩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宏观视野。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传授并非课程的终极目标,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神圣使命,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有的境界。通过课程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而且也帮助学生在逐步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讲的是“天下大事”,但要教会学生的是观察中国与世界的方法,要培育的是学生不断形成判断“天下大势”的能力,要用形势热点激发起学生关注外部世界的热度,用理论的分析助推学生沉淀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
因此,要在课程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知识与价值观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传授知识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础性任务,知识及其不断积累后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具有塑造和改变人的思想、情感、意志、观念的功能,由此也逐步建构起人们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获取知识的倾向、方式等,甚至使个体对知识的学习采取选择性的态度,从而进一步改变个体的知识结构与行为方式。还是以中美经贸摩擦为例,简单地把经贸摩擦上升到中美之间在价值观或者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并不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形势热点的讲解还需要以大量的知识为依托,包括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战略与态势、国际经贸形势的新变化,了解我们的既定方针和进行磋商的底线思维,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认识,既感受到经贸领域面临的前所未有之压力,也在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和了解我们的战略优势的同时增强信心。因此,教学的过程通常能够同时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观传播。如果说价值观的影响方式是呈“点”状或者“线”状的话,那么教育和知识获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面”,知识所组成的“面”是由价值观的“点”或“线”来统领,离开了知识和知识体系,价值观就如无源之水显得抽象、孤立而空灵,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借助知识而塑造价值观的过程,从而也使得价值的“点”或“线”在知识之“面”的作用下更好地得到巩固。
来 源: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