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0余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学界已初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学者们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构成要素及内部关系和矛盾,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涵、内容等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处于发展阶段,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有较大的分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构成要素、基本矛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涵与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理论上更为明确和具体,在实践中真正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规律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规律”是与“本质”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对学科的理论研究起着统领作用,同时在实践上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它一直就是学科重大的理论命题。纵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30多年的理论研究历程,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精确、由具体到一般、由浅表到深化、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从1984年到20世纪末,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探索阶段,其内涵和内容界定偏于细致化、具体化、多样化,还没有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统一、系统、深入的研究,但为后期研究提供了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相关理论的完善,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逐渐从非本质非必然的联系过渡到本质、必然的联系。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开始真正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转移的代表作。[1]这一阶段在概念和内涵界定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逐渐摆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化特点,真正体现出规律研究的凝练性和深刻性;在内容研究上,开始以系统论为视角,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各要素的整体性与层次的丰富性。
一20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
这一阶段为学科成立之初,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过渡阶段,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摆脱具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呈现出具体化、细致化的特点。
(一)20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主要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20世纪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著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例如张耀灿所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版),邱伟光所著《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等。
除此以外,有些学者也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概念,但实质上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并没有完全区分开来。比如,陈百君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就已经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认为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的3个基本因素——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和矛盾运动,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2]244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概念实际上更类似于当前大部分学者提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首先,在此探讨的3个基本因素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因素,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看法也不一致,但一般都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媒介作为构成要素。因此,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应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其次,该概念界定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活动中,以受教育者政治思想观点的形成规律为基础,探索教育者如何利用教育内容来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产生变化,更多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规律的一种概述。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规律研究。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入手,提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基本规律是:在矛盾冲突中定向引导的规律;迂回曲折中发展的规律;层次递进的规律[3]193-199,并对各基本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或过程规律的概念,但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育学的一般规律、要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要掌握道德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后期研究提供了借鉴。[4]47-51朱学文、徐太勇所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9个方面并展开了论述。[5] 30-56这些研究对当时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对规律的界定趋于细致,尚缺少整体的概括,其研究更接近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内涵的基本界定。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展开和实现的,这个过程内含着一定的规律性,规定着过程发展的基本趋向。“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之间的联系[3]193。这种论述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进一步探索指明了方向。
(二)20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主要特点分析
通观这个时期的文献,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存在如下特点。
一是只有少数著作提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不系统且呈现出断断续续的状态。
二是在研究上偏于具体化,有些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或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和要求等相类同。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其一,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静态状况下不体现规律存在[6]。因而有些学者没有严格区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其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与实践,然后才有了学科设置和相对系统的理论研究,规律的研究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过程规律入手,是完全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的。其三,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从具体到一般的理论深化进程。“规律”的研究,本质上对应于“关系”和“矛盾”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中,人们凭借特有的思维和认识能力对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各种具体关系有所认识,久而久之,逐步从非本质非必然的联系过渡到本质的必然联系,从而确立具有普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二21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
随着学科科学化、体系化的发展,学界对于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和阐述也愈来愈深刻、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也是如此。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开始转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代表作。21世纪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关系开始走出混沌,日益明晰
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视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一个下级分层。孙其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一个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与管理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的四个规律子系统。[7]83罗洪铁把过程规律视为规律的具体内容之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言,它是其中的一条具体规律。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作为一个体系,那么,它又是由若干具体规律构成。”[8]146因此罗洪铁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二级规律。还有学者认为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内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一个方面、一个层面的体现。”[9]
除此以外,有的学者虽未对两者关系作明确的阐述,但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作分别论述。郑永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相对较窄,“如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那么研究者就会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环节的过程、不同目标的运行方式,概括出各种各样的规律”[6],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失之过窄、过浅”[6];并且认为前期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概括观点不一、众说纷纭,也可能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这一概念有关。[6]所以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就会缩小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外延。
综上所述,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已基本达成共识。越来越多的学者都主张将两者分开,目前,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已同步展开,并对二者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与澄清。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和制约下发挥作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在某些环节、某些方面的具体化和运用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又可以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提炼而出,离开这些过程规律,基本规律则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二)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界定依据、理论地位和概念阐释上基本达成一致
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内涵和内容的界定,一般是根据列宁的“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或“矛盾”来展开[7]81。例如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0]119孙其昂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现象。”[7]81“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有多少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或矛盾,就有多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存在。”[11]苏振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固有的、稳定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现象。”[12]160
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定义虽然在字面意思上不尽相同,但各定义都包含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即“本质”“关系(或联系)”。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复杂多样,对各因素的关系或联系在现阶段仍难以准确界定,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概念上的界定及对其统领作用的认可(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视为同一层次、将“规律”与“本质”视为同等程度的概念),学界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具体内容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探索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矛盾、内部各要素及要素的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界定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生领域和具体内容的阐释也会不尽相同。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单层研究”。所谓“单层研究”,是对应于“分层研究”而言,即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阐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
例如,有学者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3个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互相作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螺旋式上升的规律。”[13]75也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变化的规律,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认为前一条属于人的思想活动变化规律的范畴,后一条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范畴。[12]165-173
以上论述没有分层,虽然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但并没有对应的“具体规律”的阐述,同时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没有明确的界定区分。
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双层研究”。基于矛盾的层次性,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进行分层界定,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其中以张耀灿、郑永廷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张耀灿、郑永廷等学者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首先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分层次进行研究”的观点,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两个层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概念及内涵。[14]66-80在之后的著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揭示的是某种类型、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联系。”[10]119-130
以上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规律给出了比较准确的定义,较为系统地揭示了这些规律的内涵,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规律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
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视为一个“系统”的“多层研究”(系统研究)。孙其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一个体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去运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系统分为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分别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规律”,这4个规律下面又各分为两个次级规律。[7]82-93
罗洪铁提出,应该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并提出如下设想: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作为一级规律(也可称为宏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个系统下的子系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级规律(也可称为中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二级规律下面又有自己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级规律(也可称为微观规律)。[1]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分层研究(系统研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方向,但我们认为,以上研究主要是对规律发生领域的研究,离规律具体内容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例如“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实质上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生的一个领域,而这种规律在不同个体之间与不同情景之下终究如何体现与发挥作用,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不过,现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分层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体内容的探索提供了主线和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未来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由于学科成立时间较短、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也是正常现象。学科的理论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混沌到明晰、从表层到本质、从百家争鸣到逐渐统一的过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后续研究可遵循以下思路。
(一)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内涵
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属一个层次,对其研究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内在关系为出发点。规律是已经存在的、不会受研究者主观影响的事物,因而应该是确定的、统一的。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主要矛盾等认识的不统一,使得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和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正如郑永廷所说,“到目前为止,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概括,难以取得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完全理顺。”[6]的确,三者的内涵区别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模糊的状态,学者们一方面认为各概念之间应该是不同的,并试图作出种种区分,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更为深入具体的辨析;某些学者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论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陷入更为错综复杂的状态。我们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内涵的确定,需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因素及各因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正如王易所说的“以主要范畴为切入点”[15],使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区别于其他规律,使其除了“规律”的特性外,还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
(二)理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进一步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生的基本领域和派生领域
根据矛盾论的观点,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事物发展的方向,矛盾的次要方面会通过对局部或某一环节的作用而影响全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复杂运转的系统,同样适用于矛盾的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矛盾运动,澄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必要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看法的不一致,导致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生领域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对规律的分层研究更是体现了这一点。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论述,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领域的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划分出了具体的领域。不同规律领域的界定,就会对应不同的规律内容的阐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生领域的界定,是提炼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体内容研究的前提。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体系或系统进行分层研究,探索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律域,使思想政治教育各层次的规律研究更为全面、更为完善。
(三)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生的具体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规律域的确定可以为规律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任务,但只有规律域的划分还不够,还要在此基础上对规律内容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描述。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内容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规律发生领域的层面,对规律的分层研究主要是对不同层面(主要层面和具体层面)的规律发生领域的研究,例如学者们认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之一——“思想的形成与变化规律”,本质上是对规律发生领域的界定,而“思想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到底是什么、该如何根据主体的特点进行阐述概括等问题,则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进行研究与明确。相对于规律域的研究,对规律内容的研究更为具体和复杂,例如由于主体特性、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思想的形成与变化规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不管细节如何纷繁,总会有一条主线可以贯穿其中,总有共同的特征可以去探寻,这也是规律的内容可以研究的前提。当规律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之后,规律就有更高的、针对性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四)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理论研究为前提,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一直存在着,但只有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将规律真正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理论研究的同时,应探索如何将规律真正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中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拓展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更为广阔的领域,如何在这些领域中科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是亟待研究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构建中重要的基石之一,对它的研究意义重大。30余年来,在专家学者们的思想交锋中,对规律的研究不断推进,一方面内容日渐深入,另一方面共识越来越多,而这个过程正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2] 陈百君.思想政治教育学[M].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
[3] 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4]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5] 朱学文,徐太勇.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6]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7]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8]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费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历史梳理与未来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0).
[10]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胡沫,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视域[J].江汉论坛,2004,(8).
[12]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
[13]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5] 王易,宋健林.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科学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来 源: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