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明晰的几个基本问题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5-24浏览次数:477


【摘要】基本定位、基本特性、研究规范性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在这三个方面有了相对一致的认识,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深入开展,不会走偏。当前,研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厘清基本定位、基本特性、研究规范性等三大问题,进而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之域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近年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视角多样,思维多变。诸多学者试图从元理论、哲学分析、多学科考察等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展开探讨。纵观这些几乎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全部内容的观点,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一种窠臼化、牵强化的境地。何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性是什么等诸多问题不仅没有得以解清,反而是更加问题重重。更为甚者,过去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共同努力所达成的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共识也因这些善意的追究出现了裂痕,而为人们所重新绞尽脑汁、重新思索,却终难获得令人信服的解释。为此,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前提是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特性、研究规范性等三大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位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此,虽有诸多学者多视角的探究,但遗憾的是学术界对此一直未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并由此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界线不明,或过于狭窄,或过于宽泛,超出了其本身承载的范围,导致无边界化问题的出现。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教育形式混同,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根性”。这些现象与问题的出现,固然有研究方法不当的原因,更主要的还在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不明,对其缺乏实质了解。

    事实上,作为肩负着推进人的政治社会化进程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学科体系的具有深厚政治性的精神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思想政治的教育”,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定位问题、建构其科学理论体系的前提与基础,否则,一切努力只是徒劳。

    作为范畴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一语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三词组成,之所以这样排列自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性。从内在逻辑看,教育是途径,思想是根基,政治是统帅,是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与特色是由“思想政治”所决定的,这里的“思想政治”不是“思想—政治”,也不是“政治—思想”,而是“思想”与“政治”有机统一形成的新概念、新范畴,即指政党、阶级思想观念与个体、群体间所发生的包括认知、情感、评价、意向、行为等在内的综合关系。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范畴已经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的“1+1+1”式的并列组合,也不是对“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教育”诸范畴简单的摹写与语义的具体化,而是高度浓缩、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词的基础意义及其相关组成范畴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具有明确意旨的基本范畴。

    作为活动来说,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的交融中,思想政治教育因柔性思想教化魅力呈现出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而成为人类一项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聚集的不是一般性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它更多关注与阶级、政党、国家、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的思想政治意识水平的提升问题,努力缩小主体对受众的意识形态要求与受众实际思想政治水平之间的差距,即通过思想教育这一主渠道,教育引导受众学习、理解、接受主流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进而实现社会个体的思想建构与行为外化。

    作为学科存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独特属性的一门科学。迪尔凯姆认为,当一门科学在初创的时候,为了使它能够成立,就必须参照仅有的已有模式,即参照已经形成的科学。那里是既有的经验的丰富宝库,若不利用,那就太愚蠢了。但是,一门科学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才能让人视为达到了最后的独立,因为只有其他科学没有研究的那类事实成为它的研究对象时,它才有理由独立存在。[1](P156)不可否认,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借鉴已有的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与提炼而逐步定性化、定型化,但这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同性化的辩解理由。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因为它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特殊的矛盾和研究对象,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研究范围是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有关的领域,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包括何为思想政治教育、为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等等。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既宽广又狭窄。说它宽广,是指可以扩大至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关系,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原则、理念、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关系,等等。单就教育而言,甚至可以说,任何一门科学和学科,当它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受众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之时,它就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说它狭窄,是指它不是指向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包含意识形态的全部,而是仅集中于意识形态领域中与政治有关的内容,这也是它区别于意识形态教育之处。诸如:在历史课教学中,当老师在讲述古代长城建立的原因与过程时,只是在进行历史事实的传授,是上历史课,但当阐述其涉及的中华民族稳定、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评述时,则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时的历史课就具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关心人的政治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它还关心这一观念与素质形成之后的固化与行动问题,如果只有形成的观念与素质,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固化与行动,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是我们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与属性时,常常忽略的方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性问题

    “基本特性”问题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产生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成立的根本。按照一般学科的发展规律而言,一个学科的基本特性虽然表述不同,但主要内涵应该一致,这却并不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作为活动还是作为学科,目前学术界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性并未达成相对统一的意见。作为一项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指向人的思想问题,这不是一般性的思想问题,而是一个人如何与所在阶级、国家、社会主流保持思想一致的问题,它所关心与强调的是人的政治意识、政治觉悟、政治倾向性问题。当然,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强制力来完成,而需要依凭教育这一特殊手段,并且它所关心的不是一时的态度的改变,而是持久的思想的改造。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教育之处在于,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播思想,更要实现思想的改变;它不同于思想教育之处在于,解决的不是所有思想问题,而是与政治紧密相关的思想问题;它不同于政治教育之处在于,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性,还要融政治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思想的教化实现教育细无声。由此看来,作为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性应主要体现在政治维护、思想建构、道德昭示等方面,而在运行、表现形式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外显内隐性。对于学科而言,这些方面也是其建设的重心与鲜明特点,即不能远离政治性与科学性,要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与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个学科,要科学地对待它,这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纵观各类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都得益于适应国情、社情、民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真理魅力与科学指导。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存在价值却取决于它的独有特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为意识形态活动的认识和表现,揭示人类思想政治素质养成规律,围绕一定阶级及其政党的目标与任务而运转时,才能实现其特有目的并获得独立性。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单一强调政治性而忽视科学性不对,但片面强调科学性而忽略政治性也不正确。而在现代社会,伴随教育的回归,教育界纷纷高举“以人为本”的大旗,试图恢复教育的属人性,单一提升教育的人格完善功能。受此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核心在于培养合格公民的论调正在崛起,并且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表面看来,这些论述打着马克思主义人学论的旗号,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所谓人性范式转变,但实际上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抛弃了其意识形态性。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具有属人性,它有助于一个人打好人生底色,对于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健全心智和完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一切的前提与存在理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这门学科的阶级立场,是这门学科得以存在的内在根据。倘若没有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思想教育的区别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独立设立的缘由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性与科学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但两者的地位并不等同,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等是其本质属性,占据了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以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系统,突出政治性依托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不二法则,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基础,以思想性和政治性为指导,达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才能担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崇高使命”[2]。

    由此,从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性进行归纳概括应主要围绕上述几个因素进行,虽然表述话语可能不一,但主旨却是明确的。既不可无限扩大至一切教育领域,将“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转移至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随心所欲地将实践性、综合性、先导性、服务性、平等性、目的性、张力性、自由性、愉悦性、针对性、现实性、行业性、艺术性、相对性等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性。否则,不但很难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独特性和合法性,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消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规范性问题

    一个学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对象,有自己的独有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不例外。但是,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面却出现了“借鸡生蛋”“种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现象。许多学者要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包打天下”,不是专门研究人类思想关系的特有领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都是其覆盖范围;要么以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其他学科来“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完全可以从现有的别的学科中找到,不但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政治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一;要么抓小放大,以表象替代本质,武断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某一方面的个别属性无限放大为基本特性。于是,概念范畴自言其说,经不起推敲,却号称自成体系;逻辑体系混乱,缺乏内在依据,不能区分学科理论基础与学科基础理论;理论阐述或寻章摘句,玄而又玄,或陶醉于自我思辨,不及问题……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缺乏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自律,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进行规范性建设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这里的规范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是天马行空、任意浮想与假设,而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而进行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色系的探讨与思考,研究的思路、方法,甚至研究的语言都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入手,形成研究的规范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与建设的规范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界达成共识,并共同努力。当然,具体表述可能略有差异,但无论怎样予以界定与规范,首要的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展现。

    一是所有的探讨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进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而展开。这是探讨与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条件。如若脱离或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那任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都是无的放矢、无源之求。与此同时,确定领域,虽然明确了研究的范围、界线,但目标仍较为广泛,需要进一步聚集。只有在相关领域内划定研究对象,并围绕其展开探讨,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求真。

    二是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知识特点,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归结与提炼,必须能体现与展示自己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下转第32页)(上接第22页)借鉴其他学科,不能使用相关学科已有理论、概念,而是强调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概念、范畴,即使有时不得不重复使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概念,也应作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释义。诚如有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所提出的异议,理论和实践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个人与社会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范畴,管理是管理学的基本范畴,义和利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理想和现实是人生理论的重要范畴,个体和群体是社会学的重要范畴,等等。怎么能把这些范畴都归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呢?[3](P94)

    三是要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文化灌输与思想建构特性,理清、讲清其与他类教育的区别与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从思想上把握人,从思想上实现对人的管理与控制,将枯燥的政治知识传授、政治态度养成、价值观确立转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精神享受,并且呈现出效果递增的态势。倘若不能展现这一优势与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趋同化问题就会出现。

    综上,基本定位、基本特性、研究规范性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在这三个方面有了相对一致的认识,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深入开展,才能不走偏。黑格尔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4](P39)。在人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历了数千年历史洗礼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学科历经几十年的建设后,立足于今天的发展实际,研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既不能只站在思想的云端,在意识形态领域任意进行理论创新与建构,也不能陷于社会现象之中,在表象问题的认识中迷失了方向,而应该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大地,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之域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实践精神、宏大叙事、理论建构的有机统一,建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 [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 李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3]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 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来  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作  者:李合亮,博士,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4BDJ019)、齐鲁文化英才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探析”(QL30208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