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陈丹: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命题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6-03浏览次数:131


【摘  要】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及其教育的思想非常丰富。包括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等。这些思想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爱国主义及其教育高度重视,并在很多场合就爱国和爱国主义作过论述。在 2015 年 12 月 30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发表了关于“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的讲话,集中探讨和阐释了爱国主义。这一讲话为我们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以此为基础,在系统搜集和整理习近平历次讲话中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和阐释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 6 个重要命题。

一、“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我们党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尤其重视这一工作。习近平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这表明,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一项永不停歇的事业。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 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1] 的确,若论根植于中华民族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必定是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巨大精神力量;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激励和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

    为了继续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这一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在日常生活领域中,有人可能会觉得爱国的道理人人都懂,爱国的行为人人都会,不需要专门的教育和指导。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倒也不奇怪,因为从一定程度上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所具有的一种天然的情感倾向,爱国主义的形成表现为一定的自发性。但是,爱国主义不应当只满足于这种自发、朴素的状态,还应当向更加自觉、理性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原因是处于自发状态的爱国主义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情绪化的爱国主义表达、盲目排外等。为此,爱国主义应当从自发走向自觉,以达到更加合理或理性的程度,而在这个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习近平格外关心和重视对青年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他曾多次强调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在 2018 年 9 月 10 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

    青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人群。在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上存在一个覆盖面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首先应该是广泛的,不能忽视对任何人群的爱国主义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应该是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在此基础上,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重点的。这个重点对象就是青年学生群体。习近平明确指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1]他曾数次在五四青年节上强调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意识的重要性。习近平之所以格外关注青年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深懂得在青少年时期培育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习近平自己从小就深受“精忠报国” 思想的影响并将其作为一生的追求目标。

    广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也应当培育和践行爱国主义。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习近平很敏锐地关注到留学生这类特殊的人群。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和继续深造。习近平对这部分学生人群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也寄予殷切的希望。习近平曾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会上语重心长地说道,“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3],以此勉励广大留学生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他还鼓励“广大留学人员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 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3]。总之,不管留学生身处何地,祖国始终是他们的根,以各种形式为祖国作贡献亦是他们的神圣职责。

三、“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

    2018 年 5 月 2 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4]这表明只有在充分理解和认可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相应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爱国主义思想。习近平曾说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5]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需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感召,以帮助人们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屈原、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无数的爱国人士,用他们的爱国情怀、伟大抱负、高风亮节、爱国气节为我们留下了动人的爱国故事。这些爱国故事当中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爱国气节是值得我们反复传颂和学习的。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国悠久历史的宝贵爱国主义资源和素材。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和教学素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宝库。习近平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6]的确,学习和重温中华民族所走过的漫长的历史征程,对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为此, 我们有必要从中挖掘和探索出具有鲜明爱国主义教育性质的历史题材。可以看到,这类题材是很丰富的。以抗日战争为例,1945 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在中国犯下了泯灭人性的罪行,当时无数的仁人志士奋起反击,参与到保家卫国和民族解放的战争中,并最终赢得了战争。回顾和学习这些历史,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促进他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四、“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对此,习近平有过明确论述:“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1]

    当今中国所形成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局面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悉心呵护。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与发展的基本保证。回望中华民族走过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在饱含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环境中逐步走向联合、结合和融合的。“从史前神话时期携手共同抗击水患等自然灾害,到夷夏各族重文化不重血统的有机融合,到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大发展,再到中国全民族受压迫被侵略而紧密团结起来救亡图存, 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团结统一,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7]正是在应对各种磨难和外族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走向融合,直至强盛。中国现今所形成的这一团结统一的局面着实来之不易,我们需要坚定维护和倍加珍惜当前这一团结统一的局面。

    引导人们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意识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指出:“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8]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才有实现的可靠保证。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习近平曾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9]因此,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各民族人民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除此之外,还要引导他们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分裂行为和破坏民族和谐的势力作坚决地斗争。

五、“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在当今中国,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习近平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1]

    在当代中国,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历史上看,在那个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代,社会主义的出现及时并成功地挽救了中国,这是历史用事实所作出的证明。在当前,中国与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不可或缺。所以,当前我们谈论爱国主义是绕不开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与中国已经实现了深度融合,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遍及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年代,在参与反侵略斗争、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成为了社会主义者。可见,祖国与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以,爱国主义也必然要包括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

    要教育引导人们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认同,增进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在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有人可能会问,我只爱中国,不爱社会主义行不行?这说明在我国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把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相比对乡土、乡亲这些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主义是属于中国社会制度层面的,比较抽象,对它的理解和认同有赖于后天的学习。所以,这部分人还未对社会主义形成深切的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需要明白,不包含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是不全面的。除了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族群同胞、爱历史文化,还应当拥护中国的基本制度,即社会主义。所以,他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上,而要继续前进, 积极参与相关的教育和引导活动,不断增加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逐步培养起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才是全面的和完善的。

六、“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

    当前中国所倡导和弘扬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的民族主义,而是立足名族又面向世界的。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10]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1]这表明,立足民族、面向世界是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所蕴含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其中,“立足民族”是强调爱国主义在中国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即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相统一的。而“面向世界”这一要求则是把爱国主义这一情感提升到更宽广的层次,即这一层次超出个别国家的范畴,把国家情感放到世界范围来认识和讨论,是从整个世界历史的视野、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倡导和弘扬。也就是说,我们所弘扬的爱国主义不是固步自封、唯我独尊的,而是在拥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基础上, 也尊重和借鉴其他文明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要向世界人民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结成了日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1]与此类似,习近平还明确指出:“中国的先人早就知道‘国虽大,好战必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11]这就旗帜鲜明地宣誓了中国爱国主义是集民族性、合作性和共赢性为一体的全面开放的爱国主义。所以,为了避免或消除国际交往中的误解或偏见,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我们有必要向世界人民讲清楚我国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国际胸怀和国际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 2018-09-11.

[3]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12.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10-15.

[6]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5-08-24.

[7]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2-15.

[8]习近平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04.

[9]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0.

[10]习近平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N].人民日报,2013-03-19.

[11]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 60 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4-05-15.


    来  源:《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4期

    作  者:陈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