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在对外宣传中“讲好中国故事”。他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我们现在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中国人、中国优秀文化、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要用多层次的主体、精彩精炼的载体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奏响中国故事的交响乐、大合唱。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这些论述、对于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地区和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从多个角度谈到要在对外宣传中“讲好中国故事”。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这个问题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为此,“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此后,在2013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习,2014年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文艺工作座谈会,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式,2017年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习近平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次阐发。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论述及其内涵,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论断上。
一、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这个论断是2016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他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将“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视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之一,并且要求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习近平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而其中的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善于通过讲故事向国外传播理念、树立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早在1936年,毛泽东就曾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讲述“延安故事”。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谈到,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从与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力量、欲望和热情。
习近平十分重视讲故事的传播方式,并且在多个场合亲身实践,讲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故事。
一是国家交往故事。比如15世纪郑和船队远航伊朗南部的历史;2008年汶川地震时,巴基斯坦出动战略运输机,送出全部战略储备帐篷的感人之举,等等。二是人民友好故事。比如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聂鲁达多次访华,写下《中国大地之歌》;约旦商人穆罕奈德在义乌开阿拉伯餐馆,并与中国姑娘喜结连理,等等。三是文化融通的故事。比如玄奘西行,将印度文化带回中国;1941年冼星海远赴阿拉木图,创作《阿曼盖尔德》等音乐作品,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等等。
这些故事,如同一把沟通心灵、融通中外的“金钥匙”,拉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距离,引发出许多思考和共鸣。
当前,我们可以运用的国际传播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联合国发言、发表政策白皮书、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党中央报告的外文版本、翻译领导人著作,等等。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在海外增设了许多站点,派驻了几千名记者。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流时,由于缺乏共同的历史和价值观,处于不同的国情和话语体系之中,沟通起来难免出现对接不畅甚至引起误解的情况。如何增强对外传播的有效度?
习近平指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通过讲故事,可以把情和理融合起来,也更能产生打动人和被受众接受的良好效果。同时,讲故事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能增加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轻松活泼的故事可以摆脱抽象和枯燥,吸引人们的兴趣,让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故事中衍生的知识和道理也往往更容易被记住。
二、我们现在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取得的成就是实打实的,是13亿多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没有人否定得了。“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国内外不少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为重要。”
话语的底气来自于实践,中国道路和中国实践的成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指出:“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在加深,中国道路愈来愈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这为我们做好思想舆论工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把思想舆论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然而,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并不会自动转化为话语优势,还需要提高阐释技巧和传播力度。近年来,习近平多次提到“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
“有理说不出”主要是因为西方长期掌握着“文化霸权”、进行宣传鼓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在国际上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习近平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国际上的“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们就是要把我们党、我们国家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诱使人们跟着他们的魔笛起舞”。“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说了传不开”指的是在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情况下,由于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不足,“我们的阐释技巧、传播力度还不够,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还不高”。西方主要媒体依然主导着世界舆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习近平指出:“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总的是生手,在很多场合还是人云亦云,甚至存在舍己芸人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要做事情,还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什么贡献”,要“主动发声,让人家了解我们希望人家了解的东西,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2016年8月,习近平在谈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时指出:“把我国标准、规则、理念推出去,逐步形成一套带有中国印记的多边治理规则,扩大以我为主的全球伙伴关系网,提升我国在地区乃至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来 源:《党的文献》2019年第2期;
作 者:刘亚琼,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