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主題:社群已死?
社群同時具有具體與抽象概念。社群的邊界為何,如何形成?由誰及如何界定?如何建構社群認同,如何以邊界劃定我群與他者,或是藉此排除、連結或流動等等,一直是文化政治權力探討的焦點。傳統上以國族國家界線所畫出的社群邊界,經常是衍生各類批判與辯證的場域,但也正是社群的想像來自於劃界,各種方式的集結、成群或圈粉,跨界與流動,成為文化權力與詮釋爭奪所在。
網路技術條件的物質基礎,全球化中國族邊界的碎裂與不同社群的重組,特別是社交媒體的溝通形式,各種人際分類與邊界的再網絡化,似乎暗示著傳統思維框架中的社群裂解,抑或是不同集結方式的轉生?原本以國族主義所想像的社群,或only one earth的環境永續價值,訴求於「地球號太空船」的整體性論述,種種支撐群體的一體感與生態危機,實際上正持續地裂解中。以情感政治為基礎的群體認同、訴求特定議題和需求,面對共同困境與威脅,雖然都足以形成不同社群,但一個族群的浮現,可能是另一個社群想像邊界的瓦解,例如甫通過的同婚法令,支撐了同性婚姻與家庭社群的構成,威脅/解構了異性戀家庭霸權,但同時也意味著不同情欲主體認同與想像的主張,可能被同質與簡化,或者被更加問題化(problematized)。又如同韓粉現象的出現,固然來自於網路技術的操作,但線上世界及其社群的想像形構,卻同時有著與商業模式掛鉤的物質基礎作用。這種種現象意涵著究竟是社群已死?新的社群浮現?抑或在社群的誕生與衰亡之間,有著何種作用/效應/矛盾的轉生?
這諸多複雜的現象與交互作用,我們規劃了不同的子題,邀請不同場域的觀察與探索共同對話,也歡迎各種符合年會主題,或文化研究領域議題的自組論壇提案。
◉年會舉辦時間:2020年3月7-8日(周六、日)
◉年會舉辦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投稿截止期限:2019年8月30日
◉審查結果通知:2019年9月30日
◉論文全文截稿:2020年2月10日
◉主辦單位:文化研究學會、臺藝大藝政所
◉徵稿論文類別
1. 年會主題論文:「社群已死?」主題相關之論文(本會策劃了13個徵稿子題,請詳加文末)。
2. 一般研究論文:其他與文化研究相關之論文。
3. 自籌主題論文(panel):文化議題強烈、具有共同關懷之研究論文三至五篇。
◉報名流程
1. 登入投稿系統:
#年會主題論文:
#一般研究論文:
#自籌主題論文(panel):
2. 填入報名資料:姓名、所屬單位及職稱、論文類別、論文題目。
3. 撰寫摘要及關鍵字:填入摘要(500-1000字為度,宜包含問題意識、研究方法、預期發現等),並提供3-5個關鍵字。
4. 確認資料填妥、無誤後上傳。
◉注意事項
1. 撰稿請依各學科主要期刊之學術格式。
2. 論文發表人不須繳交發表費。主辦單位亦不提供發表人任何稿費及交通補助。
3. 論文發表期間之住宿、交通,由發表人自理,主辦單位不代予安排。
4. 個人論文未依時限繳交全文、籌組主題未依時繳交全部篇數之2/3以上論文者,主辦單位得徵詢後取消發表。
5. 其他未盡事宜,請參考「文化研究學會」年會網站之最新消息。◉主題徵稿策畫人:蘇碩斌、王志弘、郭秀鈴、黃國超、戴伯芬、黃順星、曹家榮、蕭旭智、黃道明、林建廷、王佩迪、遲恒昌、劉定綱、殷寶寧。◉聯絡信箱: csa.taiwan@gmail.com
◉「社群已死?」徵稿子題策劃說明:
#文學不能亡
文學會不會亡?每個世代都擔憂。《聯合報》副刊1991年一場「文學又死了嗎」的座談,是解嚴後最著名的集體感傷。然而其後,文學雖未往生,但是好像也沒活得太好。問題,我們這個時代還是存在。你最熱愛的文學,究竟需要回到過去的凍齡術?或是邁向未來的轉骨丹?這個子題,徵求在思考文學命運的各種提案,不論是重回傳統、保根護脈、砍掉重練、創新轉生……。(蘇碩斌策劃)
#群落的權力幾何學(The Power-geography of Groupings)
社區、社群及群落,皆有其空間政治。空間與地方捲入了多重權力關係,促成群落內外的協調、張力與轉變。無論是虛擬網絡,或鑲嵌於社會與自然場域中的真實地方,創意群聚、社區營造、獨立書店、Live House、共創空間、粉絲社群、共學團、跨國社運結盟、在地公民抵抗等,位居文化治理與抵抗光譜的不同尺度群落,操演著複雜的權力幾何學,值得我們一探其形勢、動態與策略。(王志弘策劃)
#歷史中社群的誕生與流變
人類文明史中各式社群流派一再誕生、也一再消逝,無論是知識性的、宗教的、政治的、學術的、藝術的…等。社群的產生是人類意見交流與社會互動的實質展現,其生成或組成的方式各有不同,無論是透過沙龍聚會、運動宣言(manifesto)、發表理論與作品、甚或正式登記成為政黨或學會。在一個人際互動日益網路化、虛擬化的今日,實體社群的存在是否是文明發展之必要已成了無法確切解答的問題。本子題期待回溯歷史、重新探討社群的意義。甚麼是社群?除了「同溫層」相互取暖效應,歷史上各式知識社群的存在目的為何?其發展歷程與運作方式又為何?(郭秀鈴策劃)
#誰在那邊唱
近年來,金曲獎等多種頒獎典禮或文化場合,屢見原住民族歌手或持布條、標語等進行反美麗灣、反挖祖墳、反亞泥⋯⋯等抗議,阿美族歌手巴奈更因傳統領域劃設問題在凱道上紮營超過800天。當原住民族的街頭運動交棒給文化青年,當歌手不只是歌手,而甚至站上第一線的時候,我們有必要來討論,音樂(傳統/現代)如何嵌合在部落抗爭的場景之中,成為原漢調和或衝突的媒介物?(黃國超策劃)
#交易「人權」?底層勞動力的新治理
隨著人口結構轉化、教育水平提昇,臺灣的底層勞動力市場陷入嚴重的缺工狀態。底層替代勞動力從過去的原住民、無家者,到東南亞移工、外籍配偶,以致於最近的實習外籍生,除了原住民、有身份證的無家者之外,由於缺乏公民身份,這些具「缺陷的人權」無法獨立於勞動市場交易而存在,是一種附著於勞動權保障的人權。然而隨著臺灣產業環境的惡化,失去勞動力價值的邊緣人口也被排除在人權保障之外;另一方面,則由於底層勞動力的短缺,不同移民身份者也被納入邊緣勞動市場中。勞動市場上邊緣的公民/非公民如何面對以及回應勞動權的變化?多元的隱藏性身份(移工/配偶、外籍生/實習勞工)如何阻礙或協助不同的邊緣人口取得他們的人權?(戴伯芬策劃)
#金牌影視國家隊
在韓流K-Pop的席捲下,台灣影視產業雖不至寸草不生,但也仿若奄奄一息。文化部近年的影視產業政策:從旗艦計畫到籌組影視國家隊,從文創基地到IP產業鍊,再到大公廣集團與創立文策院,莫不期待有朝一日台灣影視產業可以:「出國比賽,得冠軍,拿金牌」。國家如此重視影視產業,在意的是經濟產值還是文化價值?由國家主導資本密集的影視產業發展,又會擠壓多少本已弱勢的獨立影視製作者?由公廣集團領銜投資,要如何兼顧多元弱勢、公平近用的創設理念?(黃順星策劃)
#社群裂解與網紅煉成的(不/)等價交換?
網路虛擬社群曾被視為發展人際連帶的一種新的可能性,但隨著網路普及後各種政治與經濟力量的進入,最初那種單純甚至天真的解放理念已不再,如今剩下更多的是各種疑慮與批判。特別是在「同溫層」、「網紅」等現象爆發的今日,令人必須去問:如今網路上各類「名人」吸引群眾聚集,不論其圖的是公益或私利、促生的是對話或盲從,我們該如何看待這類「社群」?這是種社群嗎?抑或社群已然裂解?成了煉就網紅的等價交換物?(曹家榮策劃)
#地方創生?
日本從2015年前後沸沸揚揚的地方消滅論,以及政策上對應的地方創生計畫,逐漸出現可供觀摩效法的市町,反之也出現檢討這套政策的中央集權傾向、自治體萎縮、KPI思維等等批判性研究。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已經在2019年開跑的同時,到底台灣的地方創生要創什麼?台灣有沒有面臨消滅的部落或社區?創生是要創生意還是創人口,還是創什麼碗糕?從創生的發生學、史前史抑或型態學的觀點,到底地方創生即將接續什麼、展開什麼、又轉換什麼?歡迎從地方觀點思考台灣城鄉發展與社區營造的共業、現狀與願景。(蕭旭智策劃)
#何來同運何處去?
「同志」一詞從來就標記著社群打造的動態想像,在不同的系譜中,同志運動(gay movement and comradeship)更是連結不同的抗爭形式與主體,其中不乏有反帝與反殖眼界的第三世界解放陣線與跨國想像,既挑戰了「性相」(sexuality)的西方認識論也詰問性身份的文化殖民輸出,而自由解放的具體實踐也對婚姻與家庭制度、種族資本主義與個人化、財產私有化與同性戀正典化的關連,提出了置疑與反省。面對右翼民粹勢力上揚,新自由主義進步路線以及婚與家的激烈爭辯與重新定義,不斷撕裂分化「社群想像」又再造以「群」為名的國族排外主義。於此脈絡下:與西方殖民現代性的歷史發展軌跡緊密相關的「同婚」與「LGBT平權」,究竟是同志運動的一大里程碑?還是社群再造與解放運動陣線的一大挫敗?在反同、反同婚捲起的聲浪中,該如何看待兒少保護主義的升高與性污名的驅動?又該如何突破身份認同政治自以為義的同溫層、思索人我溝通的倫理?後公投、後同婚的同運與性別運動該往何處去?本論壇歡迎各方針對性/別、種族、同志、運動與婚家等各式議題的辯論與重思。(黃道明、林建廷共同策劃)
#在「御宅族已死」之後
日本發起「御宅學」之說的岡田斗司夫於2006年突然宣稱「御宅族已死」,指21世紀的動漫迷只關注個人喜愛的萌角色,早已失去過去御宅族社群的共同意識。今日,動漫迷的自我認同感已不需依賴特定社群,比起作品的深度討論,網路上或許更常出現「我的老婆」或「我老公」的標記字眼。御宅族或許不再擁有共同意識,而多專注於自己所「愛」。然而,粉絲文化創新的來源卻比以往更加多元,舉凡社交網路、PTT、噗浪、推特、IG影音平台,還有影片彈幕。在這個子題,讓我們來討論二次元迷群如何與(網路)社群產生關連?迷群與產業的關係如何?各種異質性的宅宅或腐腐社群如何浮現?這些粉絲社群又對當代社會文化產生了甚麼樣的效應?(王佩迪策劃)
#食物與族群
飲食文化是個人日常生活的實踐,也是族群的文化遺產,也因此食物常作為族群的劃界與認同。然而將特定食物文化與族群緊密連結的論述,似乎也暗示某種食物文化的特定起源,而可能忽略了食物的移動與改變,以及食物文化本身未存必在於凍結的歷史時間中。食物也是認識彼此差異與相似的起點,歡迎各種食物與族群交織的思考與討論,例如食物與日常生活、多元文化、遷移、認同、離散、劃界、道地、品味、傳統的再發明等觀點。(遲恒昌策劃)
#體制內?外?誰共學?
108課綱與實驗教育法是台灣近年來教育政策最明顯的兩個變動。體制內與體制外教育在教學方法的流通看似增多了,但兩者所構想的「行動主體」截然不同──前者關注「教育」,後者的重點則是「學生與學習」。同時,體制外教育也發展出一套面對龐大教育體制的行動策略,藉由組成各種「共學組織」,讓學生不必獨自面對教育體制。每個教育創新的個案都有它的獨特性,我們對於「108課綱、體制外教育與共學」需要有更多的認識、研究與交流。期待來稿。(劉定綱策劃)
#藝文政策你和我?
文化藝術政策似乎總是一個區辨差異的過程?社區營造要先確認社區的範疇,是實體地方社區?還是在地社群。地方創生要先畫清地方為何的指涉。公共藝術還在摸索公共性何在。文化資產保存議題總是不斷地面臨質疑,不知道是誰、在為誰,保存誰的文化與歷史記憶,又或者是誰與誰才有資格說誰可以保存誰的過去?文創到底是要賺錢還是要捍衛文化與國家品牌?有客委會、有蒙藏委員會,為何沒有眷村委員會?在不斷重新確立及質疑主體與認同論述之際,邀請更多持續的質問與對話。(殷寶寧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