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做法,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辽宁大学联合主办的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与质量评价论坛在辽宁大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周浩波、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肖明江在开幕式中致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部湾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滨州医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来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等杂志编辑,围绕建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就与经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等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时代特征与指标体系作主题报告。冯刚教授结合新中国成立7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重点展示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他在报告中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课题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主要特征、基本原则、指标构建等重要问题的研究成果。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教授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作主题报告。佘双好教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特点,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阐释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展的价值意蕴,展望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秦在东教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及其评价原则作主题报告。秦在东教授重点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丰富内涵,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标准内容,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评价原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成本评估,提升工作实效。北部湾大学党委书记赵君教授围绕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作主题报告。赵君教授阐述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强调要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第一阶段的大会交流发言中,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苏玉波教授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树立政理、学理、事理相贯通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专题式教学;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任鹏重点阐述了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印记、变化轨迹和发展规律;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嘉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征,指出要以阵地建设为关键,以人才队伍为支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余华探讨了师范院校统筹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指出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历史悠久,在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要讲路径、讲方法、讲思维;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爱国主义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振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时代特征,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青年学生主要文化特征的变化。
在第二阶段的大会交流发言中,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晓红着重介绍了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践探索,同与会学者分享了宝贵经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瑛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要矛盾,指出要在把握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打造思政金课;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蓉教授指出教学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任务,政治性和规范性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求,学术性和思想性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素;辽宁师范大学刘晨晔教授指出要关注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社会转型研究,相关研究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天华教授阐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的理解,重点探讨了提升获得感的价值依据、制约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获得感的可为路径。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晓娟教授作论坛总结发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召开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研讨会上专家报告精彩,学者们研讨深入,亮点纷呈,让人深受启发。学界要进一步深化新中国成立70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研究,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来 源:思政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