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22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回顾与展望”高端论坛在甘肃兰州举行。论坛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为主题,来自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院系负责人和专家学者100余人与会,共同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协同创新平台搭建等相关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面临新挑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于1984年。30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学科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千秋伟业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与会专家表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容否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仍存在问题和差距。尤其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我国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很严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认为,当前,从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面对的是多元、多样、多变并容易发酵的思想环境,基本价值观的培育认同处在一个竞争性的可选择性的结构中;从微观上来说,教学资源与环境要素虚拟集成化,新媒体环境下个体社会交往形态日益复杂、情感焦虑日趋普遍、个体情感的回应需求更为强烈、个体心理情感建构的任性化非常明显。因此,各教育要素的此消彼长和分化组合,深刻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整体结构和作用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顾红亮教授指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中还有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实现网络思政和思政专业的有机结合,如何把理论转化为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靳玉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观、根本任务观、政治素质观和教师队伍建设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全面推进和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兰州大学王学俭教授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任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从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专门的队伍建设、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关注和思考时代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更多能担当时代重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担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金建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要从国家需求的达成度、学生发展的需求度、学科平台的支撑度、专业发展的显示度、社会评价的满意度等五个方面,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通过核心价值的培育,不断求真、求正、求知、求信,使其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关键在教师
与会专家指出,深入认真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定位、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问题,是当前教育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甘肃省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成勇认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始终坚持“两个巩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克勤表示,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转化为育人体系,不断总结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中的成功经验、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短板问题,强化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波谈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引领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教师要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高度重视各方面信息对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充分了解和分析各种思想,保持头脑清醒,与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